2.11 行仁政如降及时雨

【原文】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

宣王曰:“诸侯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译文】

齐国讨伐燕国,吞并了它。别的国家在酝酿救助燕国。

宣王问道:“许多国家正在酝酿要攻打我,要怎样对待呢?”

孟子说:“我听说过,凭着方圆七十里土地最终号令天下的,商汤就是,还没听说过拥有方圆一千里土地而害怕别国的。《尚书》说过:‘商汤第一次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人都相信他,因此,出征东面,西方国家的百姓就不高兴;出征南面,北方国家的老百姓就不高兴,都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到后面呢?’人们盼望他,就好像久旱盼望乌云和虹霓一样。做买卖的依然熙来攘往,种庄稼的照样埋头耕耘,因为他们知道这军队是来诛杀那暴虐的国君,是来抚慰那被残害的百姓的,就像降了场及时雨,所以百姓十分高兴。《尚书》又说:‘盼望我们的君王,他来了,我们才活过来了!’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因此都提着饭筐和酒壶来欢迎您的军队。如果您却杀掉他们的父兄,掳掠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祠堂,搬走他们的传世宝器,这又怎么可以呢?天下各国本来就害怕齐国强大,如今齐国土地又扩大了一倍,而且还暴虐无道,这等于引发各国兴兵动武。您赶快发出命令,遣送回俘虏中的老幼者,停止掠夺燕国的贵重神器;与燕国人商量,选择一个燕国的君王,然后撤离燕国,就可以及时阻止各诸侯国攻打齐国。”

【评析】

这段对话的内容是紧接前面的对话进行的,针对别的国家准备救助燕国的问题,齐宣王请教孟子怎么办。孟子从实行王政的角度出发,认为燕国百姓认为自己的君王虐待百姓,而齐宣王率领齐国大军是来拯救燕国百姓的,所以燕国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也就是说,在孟子看来,应该让燕国百姓认识到,齐国军队攻打燕国不是为占领燕国;而齐国军队也不能在燕国烧杀戮掠,而是应该遣送回俘虏中的老幼者,停止掠夺燕国的贵重神器,然后与燕国人商量,选择一个燕国新的君王来治理燕国。

孟子认为,只有赢得民心,实行王政,让燕国百姓感觉到齐国军队的到来,如同给久旱的百姓带来了及时雨一样。“儒家先贤以仁爱为出发点,以大同社会为最高目标,对政府组织等群体的起源、构建以及达到的目标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阐释,构建了一个王道理想社会。”[17]孟子在回答齐宣王的问话以前,已经形成了自己对王道社会的理想愿景,并且自觉不自觉地用王道社会的理想愿景要求齐宣王行仁政,但这是齐宣王无法做到的。

孟子还以《尚书》为例,说明实行王政能够不战而胜的原理,即东西南北所有周边国家的百姓都希望有贤明的君王来管理自己的国家。《三国演义》诸葛亮七擒孟获,采取的就是征服民心的方式,蜀军对孟获的部族秋毫无犯,孟获最终心服口服,诸葛亮终于安定了蜀国南方边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