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 君王与百姓众志成城
【原文】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译文】
滕文公问:“滕国是一个小国家,夹在齐、楚中间。是跟随齐国呢,还是跟随楚国呢?”
孟子说:“这个问题不是我的能力所能回答的。如您定要我说,就只有一个主意:修好护城河,筑牢城墙,您与百姓共同来守城,百姓宁愿死也不离去,这是可以做的。”
【评析】
这段对话客观上说明了小国介于大国之间的处境非常尴尬,因为无论跟随哪一国,都会得罪另一个大国。对此,滕文公向孟子请教,滕国是侍奉齐国还是楚国?
孟子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了非常谦虚的态度,没有告诉滕文公是侍奉齐国还是楚国,并且说“是谋非吾所能及”。孟子在这里向滕文公提出了一个具体的建议:让滕文公安排百姓修好护城河,筑牢城墙,然后与百姓共同来守城,这样百姓就会宁愿死,也不愿意离开滕国。
孟子这里所说的“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蕴含了众志成城的内涵。《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清代赵翼《拟老杜〈诸将〉》诗:“众志成城百战场,直同疏勒守危疆。”由此可见,作为一个国家,国王如果能够与人民同仇敌忾,同心同德,就一定能够达到众志成城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