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互鉴视域下的预防腐败体制机制研究
- 彭成义
- 2512字
- 2025-04-29 20:29:52
自序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看到经过多时的辛勤耕耘终于结出一份还有一定分量的果实,心里亦多感欣慰。亚圣孟子曾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阅读一本书,序与跋无疑属于这种必观的“澜”之列。如果把全书比喻为一条龙,那序或可看作点睛之笔,所以笔者对此高度重视,并就本书在知识与智慧光谱的定位做个交代,让读者在开卷之前能有一幅地图,在这场知识与智慧的探险旅程中能有的放矢,少走弯路,直捣黄龙。
首先有必要开宗明义地指出,该书不是那种只有少数专业人员才读得懂并有所收获的以知识性为主的专业书籍,恰恰相反,笔者更希望它对那些关心中国和世界前途命运的仁人志士有一些思想甚至智慧性的启发。
智慧与知识的区别和分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笔者近来思考较多的问题。前者因为灵活而且适用范围广,所以能引发较后者范围更广的共鸣,而后者则局限于相关的小群体。智慧与知识的差别经常让笔者想起庄子的一个精彩比喻:“于是为之调瑟,废一于堂,废一于室,鼓宫宫动,鼓角角动,音律同矣。夫或改调一弦,于五音无当也,鼓之二十五弦皆动,未始异于声,而音之君已。”(《庄子·徐无鬼》)换句话说,知识性的写作只能引发对相关知识感兴趣的小众读者的兴趣或者共鸣,恰如庄子这里所言的宫商角徵羽的具体而殊的音,而智慧则好比“音之君”,能作为所有音的最大公约数,引发最大范围的共鸣。思想则介于智慧与知识之间,不过有的时候也可以粗略地将其与智慧等同视之。
如果说智慧追求的是整全贯通,那么知识追求的则可能走向片面隔绝。中国古圣先贤有非常多的智慧,比如庄子就预见到了这种“道术将为天下裂”的趋势: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古代的道学是一种“本学”,现当代的学术更接近于“末学”,与佛家所言“末法”时代呼应。古代的“博士”也确实是通达而博闻广记之士,今之“博士”不过是“专才”“曲士”“豪杰”,甚至贬义来说则是《盐铁论》作者所言的不足挂齿的“斗筲之人,道谀之徒”(《盐铁论·杂论》)。当今中外学术界普遍存在的“学科越分越细,研究问题越来越窄,所用语言越来越与大众脱节”的现象就是这种趋势的一个极好体现。事实上,当今学术的本质确实就是在一个知识急剧爆炸的时代寻求一点点突破的尝试。这类活动对于人类知识的增加无疑是有益的,但是其对于大多数人包括研究者本身而言则没有太多实质性的意义。这种对于细枝末节的追寻最终走向穷途末路也就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及不可避免的宿命。
佛家所言人生烦恼根源的贪嗔痴就包括“痴”,而观其字形,就可以知道其指向对知识的一种病态追求。这与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的智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更进一步,“痴”还是天下祸乱的根源:“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庄子·胠箧》)这可能也让我们联想到西方文明所言亚当、夏娃偷吃知识树禁果从而走向堕落不归路的故事。可惜诚如老子所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些闪耀着人类智慧光芒的真知灼见并不为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人所理解和接受,所以可能还得继续等待一些时日去邂逅其知音。或许诚如庄子所言:“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庄子·齐物论》)旦暮可以理解为人类的开始和结束,与西方上帝言其是开始和结束刚好呼应。英语表述为“Alpha and Omega”(阿尔法和欧米茄),由希腊字母的首字 alpha (α或Α)与尾字omega (ω或Ω)组成。这些都不约而同地佐证了一种对人类历史的总分总模式的理解:从整全的道开始,中间是各种异化、各种迷失,但终究还是“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周易》)。用歌德的优美表述就是:“在无尽之中,自我重复,终要万川归一。无数拱顶辐射交汇,终为扶持那巍峨的构型。万物之川流,只眷恋生命巨星和泥土。任由一切孜孜不止,终要在上帝那里得永恒的安息。”
本书的定位就需要放在这种宏大的历史观中去把握。本书作为笔者在研修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其专业性的知识占比还是很重,这其实也恰恰折射出笔者及其所处时代的一些基本特征。我们所处的时代无疑是知识主导的时代,所以离古人追求的“传道受业解惑”已经渐行渐远。如果说古人的道术主要还是侧重于认识世界的话,那么今天的知识无疑是以改造世界为主要目的。该研究的缘起事实上也是出于国家现阶段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反腐倡廉的高度重视以及取得巨大成果的基础上的前瞻性研究。鉴于此,本书的第二、三、四、五章中的前两节都是知识性的梳理,这些章的第三节“比较及完善建议”以及第一章“导论”和第六章“系统观念指导下中国预防腐败体制机制的国际借鉴和完善”则更多包含笔者的深入思考,值得大家用心细读。因为智慧的视角与知识的视角在研究和阐述的方法上有着本质的差异,所以这两者之间的张力在全书中也有体现。比如按照后者的要求,就不可能对一些核心概念如腐败进行一种广义的最大化的理解。书中对所有概念都倾向于做“扩大化”处理也就可能成为一些廉政研究专业人员不满以及诟病的地方。不管怎样,笔者希望所有读者朋友能有所收获,有所启发。
最后,恰如一份果实的长成除了依赖自身的原因外,还必须借助于一些必要的外因。这本书能得以付梓,也同样离不开一些“增上缘”的助力。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资助的立项,笔者所在研究室主任徐秀军研究员及张宇燕所长主编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丛书的支持等。当然,追溯远一点,该书之所以能完成,又与笔者家人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再追溯远一点,因为世界本来就是互联互通的,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单独存在,所以我们即使从名相上说有那么一点小小的成绩,那也是与他人以及万物分不开的。这里一并谢过。当然书中如有不足之处,也诚挚欢迎并期待大家不吝多多批评指正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