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条件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高度看待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再三强调要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厚精神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新命》一书,以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为主要研究内容,以“仁义礼智信”和“忠孝廉耻勇”等十个价值理念为例,深入阐发了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的源流发展及其在新时代的价值定位,结合时代要求深入开展了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研究,赋予其以时代的新内涵,从而实现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创造性再生,为铸就中华新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深厚的历史根基。

对比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以往研究的突出不足是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核心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深入研究。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要抓住重点、抓住关键、抓住精髓、抓住精神。抓住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抓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精髓。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关键是要对其核心理念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没有创造性转化,继承就可能是盲目的继承,是因循守旧、照搬照抄;没有创新性发展,发展就可能是低水平的重复,是简单堆砌和泥古不化。只有创造性转化才能推陈出新,只有创新性发展才能“日日新,又日新”。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就是要用现代意识、现代观念、现代方法充分阐发其核心理念的时代价值。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独特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独特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上层建筑、独特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独特精神标识、独特精神血脉和独特思想文化传统。在长期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有一定的规律性可循,从中可以得到一些非常有价值的重要启示。

对比理论界、学术界已有研究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成果和状况,《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新命》一书的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系统深入阐发了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的源流发展。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萌发于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和宗法制的社会结构,形成于“家国同构”的君主专制政治的发展需要,经历了一个从萌发、产生到确立和不断完善,再到遭遇挑战与重大调整的发展过程。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的源流发展,历经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核心价值观的萌发与“百家争鸣”、汉初对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初步探索和董仲舒对“五常”传统核心价值观的系统阐发,以及“仁义礼智信”——“五常”作为传统核心价值观的正式确立,直到魏晋时期对“名教”的质疑与正名、隋唐时期“五常”传统核心价值观在批判中的发展、宋代对“五常”传统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理论化和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遭遇的重大挑战与重大调整。

二是系统深入阐发了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寓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融于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之中。“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范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中华传统道德的整个发展历程,贯穿于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之中,重视整体利益价值的追求,重视个人道德品质的锤炼,重视道德规范的践行。除了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道德还形成了独特而完整的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需要正确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历史影响,要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时代潮流的高度,剔除其封建糟粕,汲取其精华元素,赋予其以新的时代内涵。

三是创造性地研究了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的价值定位。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是新时代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结合时代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价值理念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根本目的是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奠定更加深厚的历史根基和文化底蕴。结合时代要求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价值理念,既不能用博物馆心态来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也不能用顶礼膜拜的心态来阐释中华传统文化,而是要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传统价值观相传承,充分展现其基础性、民族性和传承性。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和总纲,是中国人的基本价值观,贯穿中国传统价值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结合新时代要求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关键是要对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相一致,科学区别其原义、他义和今义。

四是创造性地研究了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我国古代确立了一套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理念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体系,提出了中庸、智仁勇、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智勇信敬、恕悌友善、和逊正庄、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等一系列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价值理念,最根本的是要结合时代要求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深入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价值理念源流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时代的新内涵。

(1)创造性地阐发了传统“仁”德及其创造性转化。在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中,“仁”是一个统摄诸种价值观念和传统美德的总体性范畴,居于核心地位。“仁”所蕴含的仁爱和谐的宽广情怀,是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留给我们的宝贵价值资源,是新时代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与依托。结合时代要求讲“仁”,应以社会和谐、共同发展为目标,大力提倡人们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爱,大力提倡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友好相处、团结互助,大力提倡人道主义和慈善精神。其核心思想应该是“仁爱慈善”,主要内涵包括仁爱宽容、平等人道、和谐合作。

(2)创造性地阐发了传统“义”德及其创造性转化。在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中,“义”与“仁”一样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体系和道德规范体系,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具有普遍而崇高的意义,成为选择人间正道的准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义”是判断是非善恶的基本价值规范,是人们立身处世的根本,今天结合时代要求讲“义”,应把“义”看作是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和应该依归的人间正义。要大力提倡做人的正直公道,提倡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提倡对全社会共同利益和国家利益的高度负责,其核心思想应该是“正义奉公”,主要内涵包括持正重义、利群济困、奉公爱国。

(3)创造性地赋予了“礼”以新的时代内涵。“礼”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概念和价值理念,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最权威的制度规范,贯穿于几千年中华文明发展史。当今时代探讨“尚礼守法”的行为模式,对于实现对传统礼俗的因革取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结合时代要求讲“礼”,应以建立现代法治社会和安定有序、高度文明的社会为目标,大力提倡基本的人伦规范,大力提倡文明礼仪,大力提倡法治精神,其核心思想应该是“尚礼守法”,主要内涵包括孝敬谦恭、文明礼貌、遵纪守法。

(4)创造性地赋予了“智”以新的时代内涵。在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中,“智”作为一个重要的核心价值理念,不仅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而且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基本精神品格。中华民族的“贵智”传统,“崇智求真”的价值理念和传统美德,自古及今,绵延不绝。中国古代的“智”主要强调人生智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结合新时代要求讲“智”,应以整个社会充满创造的活力和进取的动力、人与社会不断进步为目标,大力提倡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品德,大力提倡科学理性、务实行动的品德,大力提倡追求真理、善于创新的品德,其核心思想应该是“崇智求真”,主要内涵包括勤学敏思、明理力行、求真创新。

(5)创造性地赋予了“信”以新的时代内涵。在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发展中,“信”德渗透到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每个成员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而且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深层道德意识,成为中国人立身兴国的根本。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看,“信”是与世界文明交汇、相通的一个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具有永恒的价值,是新时代应该大力弘扬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讲“信”,应大力提倡做人诚实守信,大力提倡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契约信用精神,大力提倡人们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大力建设现代信用社会,其核心思想应该是“诚实守信”,主要内涵包括真诚信实、践诺履约、敬业尽责。

此外,还创造性地研究了中国古代其他重要价值理念——“忠孝廉耻勇”的创造性转化,赋予其以新的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