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山河破碎,天下大乱。各路诸侯如同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逐鹿中原,战火纷飞,以至白骨露于野,民不聊生。曹操,凭借着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南征北讨,势力逐渐壮大,成为了天下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而此时的昭烈帝刘备,虽负盛名,却势单力薄,无奈屈居于曹操麾下,暗自积蓄力量,犹如一只潜龙,静静等待着一朝腾飞的时机。
一日,曹操兴致盎然,邀请刘备到自己的府邸青梅煮酒。二人相对而坐,中间铜炉正腾腾地煮着,那袅袅升起的水汽,如飞龙腾跃,一如此时的曹操,谈笑风生,指点江山,言辞间尽显霸气与自信,仿佛天下英雄尽在他的掌握之中。刘备则是小心翼翼,每一句话都经过深思熟虑,感受着怀中,绣在里衣的衣带,看着孟德神采飞扬的模样,思绪却是渐渐飘远,当年立志要做大汉征西将军的他,终究是变了模样。
说英雄,道英雄,岂知平日里头装小虫,到头来还被认作潜龙,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刘备,知道了曹操依旧没有对他放下戒心,这回却是,无法自己,手中的筷子“啪”地一声,掉落地上。不过说来也巧,恰逢一声惊雷,他也借此赶紧俯身去捡,推说雷声滚滚,以此来掩饰了自己的紧张。曹操见状,哈哈大笑,心中却对刘备的反应多了几分琢磨。
酒过三巡,曹操脸色微微泛红,提及当年刺杀董卓之事。那是一段惊心动魄的过往,曹操孤身一人,怀揣利刃,试图在董卓毫无防备之时取其性命,以拯救天下苍生。然而,刺杀行动失败,曹操无奈仓皇逃离,一路上风声鹤唳,危机四伏。而那时与莫逆之交的刘备,本想接应曹操,却不料曹操事从急权,夺马而逃,为此刘备也在不断追赶正在逃亡的曹操。
途中,曹操欲借宿伯父吕伯奢家中,本是寻求片刻安宁,却得知伯父出门沽酒,安宁求不得,却为吕家子侄所胁迫勒索。那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犹如一道冰冷的闪电,划破了历史的长空。此时的刘备再闻此事,同样是有说不尽的感慨,回想起当年也在谋求出路的自己,以及那个浑身血污,仓皇逃窜的曹操,当年的对话却是又一次涌上心头。
“你若再赶路一天,便能与我碰头,何苦因贪图歇息酿此大祸?”刘备眉头微皱,面露责怪。
曹操听后,情绪激动起来,大声辩解道:“我当时身处险境,生死一线,不过是为求自保罢了!”“杀你的吕伯父也是为了自保吗?”刘备气愤地质问曹操。
两人各执一词,激烈争吵。刘备对曹操的残忍自私感到失望透顶,他看着曹操,仿佛眼前的人已不再是曾经那个有抱负的热血青年。曹操则不满刘备的不理解,在他看来,刘备根本不懂自己在生死边缘的无奈与挣扎。最终,两人不欢而散,分道扬镳。
回到现实,青梅煮酒仍在继续。表面上,曹操与刘备相谈甚欢,杯盏交错之间,仿佛还是亲密无间的好友。但实际上,曹操对刘备始终有所猜忌,却又希望能够真正征服他这个老友;而刘备同样深知曹操多疑,对于曹操的反复拉拢他也并非不能会意,哪怕孟德的食则同席,出则同乘的礼遇是在千金买马骨,利用他的薄名去招贤纳士,他从来没有因此产生芥蒂,可是,孟德啊,在你看来,大汉丞相,难道这还不够吗!
早在数月之前,处在深宫的汉献帝因不满曹操独揽大权,甚至限制了他的自由心中愤恨难平。他将衣带诏赐予董承,希望能有忠诚于汉室的人挺身而出,铲除曹操,恢复汉室的威严。因此,董承在暗中联络刘备等人,企图能够里应外合,共同诛杀曹操。那时的刘备虽心中忐忑,但念及自己身为汉室宗亲的责任,决定参与其中,而这一切都在秘密进行,却不想还没有开始,事情就暴露了,董承等外戚势力通通被曹操杀害。
青梅煮酒结束不久,因为董承等人被杀害,刘备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局面,生怕有一天曹操发觉他也参加了衣带诏。因此,刘备一直在寻找机会摆脱曹操的控制。正巧,袁术欲北上投奔袁绍,刘备心中暗喜,深知这是难得的机会,便主动向曹操请缨,带兵前往徐州去截击袁术。到达徐州后,他当机立断,杀了车胄,重新占据了徐州,开始招兵买马,扩充势力。
曹操得知刘备占据了徐州,怒发冲冠,自己对于刘备的礼遇可谓是到了极点了,他万万没想到,刘备竟如此大胆,在这个节骨眼上他敢公然背叛自己。一想起先前谋士对他不要让刘备带兵出征的劝诫,而他熟视无睹,而今曹操决定出兵讨伐,誓要将刘备彻底铲除。
在此之后,刘备在乱世中逐渐成长为一方枭雄,与曹操展开了漫长的争霸角逐。他们的故事,成为了那个时代最为精彩的篇章,被后人传颂不衰,而他们之间的恩怨情仇,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