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陆生脊椎动物。当它们处于幼年期时,一般生活在水里,但是渐渐地会随着变态发育而成为成年的陆栖生物。它们薄薄的皮肤布满黏液腺,且为避免干燥,通常在水里或潮湿的地方产卵。尽管部分两栖动物已经适应了气候干冷的生存环境,但是大部分仍生活在潮湿的热带地区,那是因为那里有许多像河流和淡水湖这样的宜居水生环境。

门:脊索动物门

纲:两栖纲

目:3

科:20

种:5461

水陆两栖

西班牙语里的两栖动物叫“Anfibio”,意指双重生活。这意味着两栖动物在其不同的生长阶段都拥有着神奇的适应能力,这使它们既能在水里生活,也能在陆地上生存。大部分两栖动物幼年期是在水里生活的,它们通过鳃呼吸,只有发展成形后才会长出腿。相对而言,成年期的两栖动物拥有肺部和四肢,便可以在陆地上栖息了。这一系列的变形过程,我们称之为变态。现存的两栖动物被分为三类,分别为有尾目、无足目与无尾目。有尾目的两栖动物在成年期有四肢和尾巴,如火蜥蜴和蝾螈。无足目又称为蚓螈目,顾名思义,它们没有四肢,外形上长得像蠕虫。而从属无尾目的物种在它们的成年期同样也有四肢,但是没有尾巴。大部分的两栖动物都是无尾目,如我们熟知的蟾蜍和青蛙。尽管这三类两栖动物有所不同,但两栖动物的大部分特征都是相似的。为保持自身湿润,它们的皮肤布满了潮湿的黏液腺,此外,它们也有专门释放毒液的腺体。它们的听力结构由两块听小骨组成,有时这两块听小骨还是连接在一起的。听小骨能把鼓室里捕捉到的声音传导到内耳,即鳃盖与耳柱骨。在两栖动物的耳朵内部有两个敏感区:两栖乳头与基底乳头,前者可勘测到因身体震动而带来的低频音,而后者则可勘测到通过空气传播的高频音。两栖动物的双眼布满视网膜细胞,这使它们即便在弱光下仍能看清周围环境。但蚓螈却是例外的,它们黏附在表皮的眼睛并不发达。此外,两栖动物的牙齿十分独特,其牙冠与花梗状的牙齿由一块纤维软组织联合在一起,在捕食的时候用来固定猎物。

进化

两栖动物,作为陆地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其共同的祖先是肉鳍鱼。为了适应新的环境,两栖动物的身体不得不做出相应的改变:它们有了与从前不太一样的循环系统与呼吸系统;它们的皮肤不得不具备抵抗干燥的功能;在新的寄生环境下,由于缺乏液体物质,其位移难度大大增加,因此,它们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行动方式。在石炭纪和二叠纪期间,两栖动物极为繁盛,爬行动物正是由它们演变而来。目前被人类所熟知的最古老的两栖动物非鱼石螈与棘螈莫属,尽管它们有许多特点跟鱼类十分相似,但其四肢结构与盆腔及胸腰部却跟两栖动物一致。

繁殖

两栖动物的繁殖期一般在温带地区的某些季节段或热带地区的雨季或旱季。大部分的两栖动物幼年期间的全部生长变化都是在水下进行的,但有些两栖动物是在陆地上完成幼年期的成长的。大部分的有尾目与无足目动物在体内完成受精。有尾目物种有一套较为复杂的“交配仪式”,能够使雌雄之间同步释放并吸收精囊。为了吸引异性,雄性有尾目动物有自己特有的求偶方式,如展示自己色彩斑斓的皮肤或释放特殊的气味等。相反,大部分的无尾目动物都是通过体外受精来完成繁衍的。无尾目动物的雄性趴在雌性的背部并紧紧抱住雌性,使其排出的卵子受精。大部分的两栖动物会把它们的卵子排在水里,之后长成蝌蚪,也有些两栖动物是把卵子散落在陆地的枯树或乱石之间。尽管大部分的两栖动物并不会花时间细心照看自己的后代,但蝾螈、蚓螈还有部分的无尾目动物(如箭毒蛙)会在某个特定的地方保护好自己的受精卵,直到它们孵化成形。成年的两栖动物既可以排卵,也可直接生出小蝌蚪,总之繁衍方式多种多样。有些两栖动物会把受精卵黏附在自己背部凹凸的缝隙里或四肢上,有的甚至藏在声囊内部或胃里面。

有些蝾螈、蚓螈与蟾蜍甚至把卵阻挡在输卵管里,直到它们完成变态发育。

栖息地

两栖动物主要生活在温热带地区的淡水湿地里。热带雨林中两栖动物种类最多,温带干旱地区最少。在气候十分炎热或寒冷的地区是不存在两栖动物的,在海洋里也找不到它们的踪迹。北半球的两栖动物相对比较少,而在中美洲及南美洲两栖动物的种类却是非常多的,如巴西(有 830 种以上)、哥伦比亚与厄瓜多尔。在东南亚地区两栖动物的种类也是很多的,尽管缺乏足够的调查数据,不过估计其数量不少于南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