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秦商鞅变法

公元前362年,秦献公与世长辞,他的儿子秦孝公继承了王位,彼时秦孝公年仅21岁。

当时,黄河、崤山以东有六个强国,淮河、泗水流域更是小国林立。与秦国接壤的魏国和楚国,实力强大。魏国修筑了长城,楚国自汉中向南占据着巴郡、黔中等地。这两国凭借自身的强大,将秦国视为未开化的蛮夷之地,对秦国百般排斥,不准秦国参加中原各诸侯国的集会与结盟。秦国在外交上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这让秦孝公深感耻辱,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发愤图强,用心治理国家,让秦国走向强大。

秦孝公继位的第二年,便在全国颁布命令。朝堂之上,秦孝公神情庄重,目光坚定,大声说道:“想当年,我国国君秦穆公立足岐山和雍邑,施行德政,振兴武力,励精图治。往东平定了晋国之乱,使我国疆土辽阔,边界直抵黄河;往西称霸于戎翟等族,占地宽广,足达千里。周天子赐予我秦国霸主称号,各个诸侯国都前来拜贺,那是何等的荣耀!然而,之后历经厉公、躁公、简公和出子几代的混乱,国家内忧外患不断。晋国趁机夺走了先王开创的河西领地,此乃奇耻大辱!直至献公继位,才平定安抚边疆,迁都栎阳,亲自治理国家,一心想要向东征伐,收复穆公时的河西旧地,重现当年的政策法令。如今,每当我想起先王未竟的心愿,便痛心疾首。各位尊贵的宾客大臣,若有人能为我出谋划策,献上奇计让秦国重新强大起来,我定将加封他为高官,赐予他土地!”这一番激昂的话语,在朝堂之上久久回荡,众臣们纷纷被秦孝公的决心所感染,心中燃起对秦国未来的期望。

卫国的商鞅,听闻秦孝公颁布的这道求贤令,心中顿时涌起一股激动之情。他觉得自己一展抱负的机会来了,毫不犹豫,立刻收拾行囊,踏上了前往秦国的路途。

商鞅本姓公孙,名鞅,是卫国国君的远房后代。他自幼喜好法家的理论主张,早年在魏国宰相公叔痤手下担任侍从。公叔痤深知商鞅才华出众,一直想找机会将他推荐给魏王,然而命运弄人,还没等公叔痤付诸行动,他便身染重病,卧床不起。

这一日,魏惠王亲自前来探望公叔痤。病榻前,魏惠王满脸关切地问道:“先生,您万一不幸离去,国家大事该如何处置呢?”公叔痤强撑着病体,郑重说道:“大王,我手下有一位侍从公孙鞅,虽年纪轻轻,但才能卓越,大王可将国家大事托付于他!”魏惠王听后,眉头微皱,眼中闪过一丝疑虑,并未出声表态。公叔痤见状,心中一紧,又接着说道:“倘若大王不愿重用公孙鞅,那就务必杀掉他,切不可让他前往他国,否则日后必成魏国大患!”魏惠王随口应了一声,便起身告辞。

公叔痤深知商鞅之才,又担心他的安危,魏惠王刚一离开,便急忙派人将商鞅叫到病榻前。公叔痤看着商鞅,眼中满是忧虑,急切地说道:“鞅啊,方才我向大王举荐你担任宰相一职,可大王并无任用你的意思。作为臣子,我须先忠于国君,所以建议惠王杀了你,以免你为他国所用给魏国带来灾祸,惠王已然答应。你赶紧逃离魏国,一刻也不要耽搁!”商鞅听后,却不慌不忙,轻轻摇头,镇定地说道:“大人,大王既然不听从您的建议任用我,又怎会听从您的建议杀我呢?”说罢,他神色坦然,丝毫没有要逃走的意思。

果然,魏惠王一走出公叔痤家,便对身边的随从不屑地说道:“公叔痤真是病糊涂了,实在令人痛心!他先是让我将国事托付给公孙鞅,随后又劝我杀了他,这不是荒唐至极吗?”最终,魏惠王并未对商鞅下手。

待公叔痤病逝后,商鞅听闻秦孝公正在全国招贤纳士,他不再犹豫,毅然决然地奔赴秦国。到了秦国后,商鞅通过秦国的宠臣景监的引荐,终于见到了秦孝公。朝堂之上,商鞅昂首挺胸,神色自信,详细地向秦孝公陈述了自己通过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的计划。他言辞激昂,条理清晰,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微微点头,对商鞅的计划极为赞赏。一番交谈下来,秦孝公认定商鞅就是自己苦苦寻觅的大才,当即任命他为左庶长,全权负责变法事宜。

商鞅上任后,迅速投入到变法的筹备工作中。他整日埋首于书房,查阅典籍,思索着适合秦国国情的变法条令。经过多日的精心谋划,终于确立了一套完整的变法方案。

新法规定,将居民五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让家家户户相互监督。若其中一家出事,其他各家都要受到牵连。第一个举报坏人的人,将获得与杀敌者同等的奖励;而窝藏坏人、隐瞒不报的人,则会受到与临阵降敌相同的惩罚。对于建立军功的人,朝廷将赐予上等爵位;私下斗殴内讧的,将依据情节轻重处以不同刑罚。那些致力于本业,辛勤耕田织布,生产出大量粮食和布匹的人,可以免除赋役;而那些游手好闲、因懒惰而贫穷的人,国家将把他们收为奴隶。就连皇亲国戚,若没有杀敌立功,也不能再享有贵族地位,将被贬为平民。并且严格按照官阶等级来分配他们应享有的田地房宅、奴仆侍女、衣饰器物等。总之,新法的核心在于鼓励人们勤劳耕作、奋勇建功立业。

新法制定完成后,尚未正式颁行。商鞅深知,要让新法顺利实施,首先得让老百姓信任朝廷能够严格执行。于是,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这一日,国都集市的南门热闹非凡,众人纷纷围在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前,议论纷纷。只见商鞅带着几名随从,来到木杆旁,高声下令道:“谁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我便赏他黄金十锭!”众人听后,面面相觑,皆觉此事太过蹊跷,不敢相信会有如此好事,所以一时间无人敢上前动手。

商鞅见状,微微皱眉,稍作思索后,再次大声说道:“谁能把木杆扛到北门,赏黄金五十锭!”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人群中终于走出一个年轻人,他将信将疑地来到木杆前,打量了一番,然后弯腰扛起木杆,一步一步朝着北门走去。众人纷纷跟在后面,想要一探究竟。

年轻人好不容易将木杆扛到北门,商鞅早已在此等候。他看着年轻人,微笑着点了点头,随即命人取来五十锭黄金,亲手交到年轻人手中,大声说道:“你看,我说到做到,朝廷说话算数!”围观的百姓们见状,顿时炸开了锅,纷纷惊叹不已。这件事很快在秦国传开,百姓们对商鞅和朝廷的信任大大增加。商鞅见时机成熟,随后便下令正式颁布变法新令。

变法令颁布的第一年,秦国各地便有数千百姓前往国都,纷纷控诉新法不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强烈要求废除新法。朝堂之上,大臣们也为此争论不休,有人支持百姓的诉求,认为新法过于严苛,有人则坚定地站在商鞅一边,认为变法乃强国之道,不可轻易废除。

就在此时,太子触犯了新法。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朝堂上引起轩然大波。商鞅得知此事后,神色凝重,严肃地说道:“新法之所以不能顺利推行,关键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反。”然而,太子乃未来国君,不能直接对其进行惩罚。商鞅思索再三,决定对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加以处罚,又在另一位老师公孙贾的脸上刺字,以此作为警戒。

百姓们听闻此事后,大为震惊。他们深知商鞅变法的决心,从此再也不敢不遵守法令。

时光匆匆,新法施行十年后,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落后的景象不复存在,东西掉在路上无人拾取,山林里再也没有盗贼出没;百姓们勇于为国作战,却不再为私仇斗殴。无论是乡村还是城镇,都得到了良好的治理,全国上下呈现出一片太平繁荣的景象。秦国通过变法,重新成为了“兵革强大、诸侯畏惧”的强国,再度恢复了当年秦穆公时代的荣耀。周天子承认了秦国的霸主地位,各诸侯国都纷纷前来朝贺。鉴于商鞅的赫赫功绩,秦孝公将商地附近的十五座城邑封给了他,称他为商君。从此以后,人们都称他为商鞅。

商鞅在秦国担任宰相十年,大力推行新法,让秦国日益强大。然而,他的变法触动了许多王公贵族的利益,这些人对他恨之入骨。

一日,一位与商鞅私交不错的大臣找到商鞅,忧心忡忡地劝道:“商君啊,您变法之举虽利国利民,却也让众多王公贵族心生怨恨。如今朝堂之上,对您不满之人众多,一旦宠幸您的秦孝公去世,那些人恐怕不会轻易放过您。您还是收敛一些,莫要如此大张旗鼓地变法了。”商鞅听后,微微摇头,神色坚定地说道:“变法乃强国之路,我既已下定决心,便不会轻易放弃。至于个人安危,我早已置之度外。”

果不其然,秦孝公去世后,太子即位,是为秦惠王。公孙虔等旧贵族趁机诬告商鞅蓄谋造反,秦惠王信以为真,立刻派兵捉拿商鞅。商鞅得知消息后,如惊弓之鸟,不得不四处逃亡。

当他逃到秦国边境时,天色已晚,又饥又渴,想找家旅店住下来。他走进一家旅店,对店主说道:“店家,给我安排一间房。”店主上下打量了他一番,说道:“客官,出示一下您的证件。”商鞅这才想起,自己匆忙出逃,并未携带证件,他焦急地说道:“店家,我出门匆忙,未带证件,你就行行好,让我住一晚吧。”店主面露难色,犹豫片刻后说道:“客官,实在对不住,法令规定,留宿没有证件的人要判刑,我可不敢违抗法令。”商鞅听后,心中一阵悲凉,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苦笑道:“没想到我终究被自己颁行的法令给害了!”

商鞅无奈,只得离开秦国,逃往魏国。然而,魏国因他当初带领秦军打败过自己的军队,对他怀恨在心,不肯收留他。不仅如此,魏国还害怕强大的秦国追究窝藏商鞅的责任,特意派人将他押送回秦国境内。

商鞅走投无路,只好直奔自己的封地,招募军队,向北攻打郑城。秦国得知后,立即出兵攻打商鞅的部队。在郑城附近,商鞅的军队与秦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最终,商鞅寡不敌众,战死沙场。秦惠王仍不解恨,又将商鞅的尸体当众五马分尸,并告诫众人:“谁再敢反叛国家,就是商鞅这个下场!”

商鞅虽因变法被处以极刑,但他的新法却在秦国扎下了根。秦国在新法的推动下,逐渐变得更加强大,最终在战国末年横扫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