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天地会风云:从秘密结社到反清浪潮》:天地会肇始反清义帜初扬

神秘起源传说

在清朝的隐秘角落里,天地会的起源如同迷雾中的传说,众说纷纭,每一种说法都带着独特的神秘色彩。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最早开始研究天地会,也就是洪门。革命党陶成章率先对天地会进行解释,他说天地会也叫洪门,“洪”取自太祖洪武年号,反清志士以天父地母为念,所以又名天地会。此后,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提出了天地会起源于康熙时期的说法。

传说在康熙以前,明朝的忠烈之士多次发动起义,他们舍生忘死,一次次战斗,却始终无法恢复大明江山。到了康熙时期,清朝国力日益强大,明朝的忠烈之士伤亡惨重,大势已去。然而,这些残余的烈士们不甘心民族主义的火种就此熄灭,他们怀着反清复明的坚定宗旨,结成了团体。陶成章还提到,洪门天地会首倡者是郑成功,继承并整顿者是陈近南。这个陈近南便是金庸小说里“为人不识陈近南,自称英雄也枉然”的人物原型,其真名是陈永华。民国时期的很多学者,出于对革命先辈的敬重,大多沿着孙中山等人的说法进行研究。罗尔纲、萧一山等学者还进一步阐释,认为孙中山的说法证明了天地会创立的宗旨就是反清复明,天地会应该是在康熙元年南明王朝覆亡、公开武装斗争基本结束、清政权确立了对中国大陆的全面统治之后诞生的。

不过,这种说法也存在争议。革命党出于反清的需要,可能对天地会的历史进行了杜撰。明末清初,生活在清朝统治下的明朝遗老遗少已经出现分化,一部分人当了汉奸,效忠清朝;另一部分人则潜伏深山,拒绝出仕。到了康熙时期,博学鸿词科的出现,更是加剧了遗老们的分化。虽然确实有不少心怀故国、对满人充满仇恨、想要复明的遗老,但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并没有发现他们有任何反清的举动。而且,很难想象那些自视高人一等的儒学精英,会像社会底层人员一样歃血为盟,去干草莽之事。在大清统治下,就连文会、诗会都被当局明令禁止,属于反动行为,是要掉脑袋的,所以天地会不太可能是康熙时期明朝遗老所建。

除了康熙起源说,还有“万五道宗创立天地会说”。1977年,翁文同提出天地会是万五道宗创立的,但当时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同。直到1990年,学者在福建渔民家中发现了“香花僧密典”,这本书里记录了一些天地会的歌诀和人名。社科院宗教专家罗炤教授认为此书是研究天地会的重要史料,因为书中大部分内容出自康熙时期的僧人万五道宗。罗教授参考记载天地会历史的“会簿”,发现会簿中提到了“西鲁故事”。简单来说,康熙时期少林寺曾出兵帮清廷平定“西鲁番”造反,可清廷却鸟尽弓藏,随后屠杀了这些功臣。而这个记载和“香花僧密典”的内容高度吻合,因此罗炤认为两部文书可能同源,都是天地会的经典。会党史研究专家赫治清也认为万五道宗就是天地会的开创者和真正始祖。

万五道宗出身于“万姓集团”,这是崇祯时期福建因不堪士绅欺辱而结成的武装集团,后来被郑成功招安,成为反清武装,很多人还成了郑成功麾下的大将。这个集团内部成员姓氏不同,但结义之后统一以万为姓。集团老大万礼,本名张要,曾随郑成功参加过光复南京之战,可他为人怯懦,率部队临阵跑路,逃亡时溺死。万姓集团因此担心郑成功猜忌他们,于是在道宗的筹划下,大多降了清。万姓集团里有据可查的人物,像老七蔡禄做到了清廷河南总兵,还有叶冲、陈升、黄靖也都是清廷总兵。由此看来,万五道宗实际上是个降清派,所以“万五道宗创立天地会说”也存在疑点。

清末,陶成章在《教会源流考》中提到了郑成功、陈近南创立说。他认为天地会是洪门的别称,创始人是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郑成功,郑成功被取了一个“万云龙大哥”的代号,为了纪念“万云龙”,天地会会众常自称为“万家兄弟”。继任者是郑成功的部下陈近南,也就是陈永华。陈永华的父亲是同安县教谕陈鼎,清兵攻破福建时,陈鼎自杀殉国。23岁的陈永华投奔郑成功,被郑成功誉为“今之卧龙”,还担任了咨议参军,并成为郑成功长子郑经的老师。后来,郑克臧监国,陈永华遭冯锡范、刘国轩嫉恨排挤,康熙十九年,陈永华自请解除兵权,随后病逝。金庸先生的小说《鹿鼎记》采纳了这一观点,让“为人不识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这句话广为流传。但这个说法也并非毫无争议,有人认为这可能是后人的附会,缺乏足够的历史证据。

嘉庆十六年,清朝官兵在广西东兰州武缘县搜获的《天地会会簿》,记载了“南少林”创立说。传说康熙十三年,西鲁国(可能是“罗刹”的谐音,俄罗斯古称)入侵国境,清朝官兵抵挡不住,只好张贴皇榜招募天下勇士,还许诺只要打败西鲁国,一定封侯赐爵。福建南少林寺的和尚们主动揭榜请缨,上了前线并成功击退敌军。然而,回国后康熙却违背诺言,火烧南少林。有五个和尚侥幸逃脱,在广东省惠州府石城县高溪庙遇到万云龙大哥,大家一同结盟,歃血盟誓“反清复明”,组织了天地会。因为高溪庙是天地会的成立地点,所以才有“地振高岗,一派溪山千古秀;门朝大海,三河合水万年流”的天地会切口。不过,这个传说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其真实性也有待考证。

清朝乾隆年间福建地方官员汪志尹在《敬陈治化潭泉风俗疏》中提到了洪二和尚创立说。他指出闽省天地会起源于乾隆二十六年,是漳浦县僧提喜首创。提喜,一名涂喜,名郑开,乳名洪,排行第二,俗称洪二和尚。目前,学界一般认为乾隆时期天地会才确立名称,但对于提喜创立天地会的具体动机和背景,也存在不同的看法。

社会背景暗流

在清朝统治的版图上,南方的福建、广东等地宛如被乌云笼罩的角落,百姓们在沉重的压迫下艰难求生。

福建的一个小村庄里,村民阿福一家正为生计发愁。阿福每天天不亮就扛着锄头去田里干活,可即便如此辛勤劳作,收获的粮食也难以填饱一家人的肚子。村里的官吏隔三岔五就来收税,各种名目的赋税像一座大山,压得村民们喘不过气来。有一次,官吏以修缮官府为由,强行征收高额的税款。阿福家里实在拿不出钱,官吏便带着几个手下,气势汹汹地闯进他家,将家里仅有的几只鸡和一些值钱的物件都抢走了。阿福的妻子抱着孩子苦苦哀求,官吏却一脚将她踢倒在地,恶狠狠地说:“要是再不交钱,就把你们全家都抓去坐牢!”阿福看着被洗劫一空的家,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无奈,但他知道,在官吏的淫威下,自己根本无力反抗。

广东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沿海地区的渔民们原本靠出海捕鱼为生,可自从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后,渔业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而且,战争赔款的负担也转嫁到了百姓身上。当地的官府为了筹集赔款,不断增加各种苛捐杂税。渔民阿强每次出海回来,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要去缴纳各种税费。有一次,阿强因为生病,出海的次数减少了,收入也相应减少。可官府并不管这些,依旧按照原来的标准收税。阿强实在交不出钱,官府就派人砸了他的渔船。那艘渔船是阿强一家的命根子,没了渔船,他们一家就失去了生活的来源。阿强望着破碎的渔船,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他仰天长叹:“这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除了官吏的压迫和战争赔款的负担,民族矛盾在民间也时有体现。在一些城镇里,满汉之间的隔阂很深。汉人百姓在很多方面都受到歧视,比如在就业、教育等方面,满人往往享有优先权。有一个名叫阿文的年轻人,他自幼勤奋好学,一心想要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每次考试,他都因为是汉人而被无端淘汰。阿文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满,他不明白自己哪里不如那些满人考生。后来,他听说了一些关于满人欺压汉人的事情,心中的怒火便越烧越旺。他开始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聚集在一起,谈论着如何改变这种不公平的现状。

在乡村,满汉之间的矛盾也时常激化。有一次,一群满人官兵路过一个村庄,他们在村里肆意抢夺百姓的财物,还打伤了不少村民。村民们忍无可忍,纷纷拿起锄头、棍棒与官兵对抗。双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虽然村民们最终寡不敌众,但他们心中的仇恨却更深了。这件事情在附近的村庄引起了轩然大波,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意识到,他们必须团结起来,才能对抗这些压迫和不公。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百姓们的生活苦不堪言。他们在官吏的压迫下失去了尊严和自由,在战争赔款的负担下挣扎求生,民族矛盾又让他们的心中充满了仇恨和不满。这些矛盾和不满就像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随时都可能爆发。而天地会,就在这样的暗流涌动中,悄然孕育着反抗的力量。

在福建的一些山区,百姓们为了躲避官吏的搜刮,纷纷逃进山里。他们在山里搭建简陋的房屋,开垦荒地,过着艰苦的生活。然而,即便躲到了山里,也无法摆脱官府的控制。官府时常派人进山搜查,一旦发现有人不交税,就会将他们抓回去严惩。有一个名叫阿勇的年轻人,他带领着一群村民在山里建立了一个小村落。他们互相帮助,共同劳作,勉强维持着生计。但官府的不断骚扰让他们的生活不得安宁。阿勇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找到一种办法,让大家摆脱这种被压迫的生活。

在广东的一些城镇,商人们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由于苛捐杂税太多,很多商人的生意都难以维持。有一个名叫阿财的商人,他经营着一家小店铺,原本生意还算不错。但随着各种税费的增加,他的利润越来越少。为了维持店铺的运营,他不得不向官府行贿。可即便如此,官府还是不断地找他的麻烦。阿财感到非常绝望,他开始和一些同行商量,如何才能改变这种局面。他们意识到,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有足够的力量与官府对抗。

民族矛盾在文化方面也有所体现。满人有自己的文化和习俗,而汉人也有自己的传统。在一些场合,满汉之间的文化差异常常引发冲突。比如在节日庆典上,满人和汉人各自按照自己的方式庆祝,有时会因为一些小的摩擦而发生争吵。这种文化上的隔阂,进一步加深了满汉之间的矛盾。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百姓们的生活充满了苦难和无奈。他们渴望改变现状,渴望摆脱压迫和不公。而天地会的出现,就像一道曙光,给他们带来了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神秘的组织,希望能够通过它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在民间,关于天地会的传说也越来越多,人们对它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有人说,天地会是一个专门反抗清朝统治的组织,他们有着强大的力量和坚定的信念;也有人说,天地会是一个正义的团体,他们会保护百姓,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些传说在百姓中口口相传,让天地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雏形初现端倪

在清朝统治初期,尽管朝廷明令禁止汉人结党,以防反清活动,但民间的结拜风潮却如同野草一般,在禁令的缝隙中顽强生长。

在福建的一个小镇上,有几个年轻人,他们分别是铁匠阿铁、猎户阿虎和渔夫阿海。阿铁为人正直,手艺精湛,打造的铁器在镇上很受欢迎;阿虎箭术高超,每次进山打猎都能满载而归;阿海水性极好,在海上捕鱼从没有空手而回的时候。他们三人平日里就互相帮助,关系十分要好。有一天,镇上突然来了一伙恶霸,他们仗着和官府有关系,在镇上横行霸道,强抢民女,欺压百姓。阿铁、阿虎和阿海看在眼里,怒在心头。他们觉得,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对抗这些恶霸。于是,三人在镇外的一片树林里,摆上香案,歃血为盟,结拜为异姓兄弟。他们发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共同保护镇上的百姓。像他们这样的异姓结拜组织,在当时的民间还有很多。这些组织大多是为了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外部的威胁而成立的,成员之间互相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

然而,这些早期的异姓结拜组织并没有明确的会名,也没有形成严格的组织纪律,只能算是一种松散的互助团体。康熙中叶起,结拜组织越来越多,其中一些组织开始带有反清的性质。在广东的一个山村里,有一群农民因为不堪官府的重税和地主的剥削,自发地组织起来。他们经常聚集在一起,讨论如何反抗官府和地主的压迫。虽然他们没有明确提出反清的口号,但他们的行为已经引起了官府的注意。官府开始对这些结拜组织进行打压,一旦发现有结党行为,就会严厉惩处。

到了雍正时期,异姓结拜组织开始向“立会有名”的“结会树党”转变,也就是结拜组织的会党化。雍正四年,在台湾嘉义发生了一件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当时,福建铁鞭会因为被官府查封,一些成员逃到了台湾嘉义。他们在当地与一些志同道合的人联合起来,将铁鞭会改名为父母会。父母会的成员大多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以“孝顺父母、团结互助”为口号,吸引了很多人加入。父母会的成立,标志着异姓结拜组织向会党转变的开始。

父母会的活动逐渐引起了当地官府的注意。官府认为,父母会的存在对社会稳定构成了威胁,于是开始对其进行调查和打压。然而,父母会的成员们并没有被官府的威胁吓倒,他们继续秘密地开展活动。他们在夜间聚集在偏僻的地方,传授武艺,交流思想,准备随时反抗官府的压迫。

在这个时期,朝廷对结党行为的禁令依然十分严格。清朝统治者深知,结党可能会引发反清活动,威胁到他们的统治。因此,一旦发现有人结党,就会以严厉的法律进行制裁。在一些地方,官府甚至会对结党嫌疑人进行株连,牵连其家人和朋友。尽管朝廷的禁令如此严厉,但异姓结拜组织向会党的转变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无法阻挡。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异姓结拜组织开始效仿父母会,立会有名,形成了自己的组织和纪律。这些会党在民间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们不仅在经济上互相帮助,还在政治上表达了对清朝统治的不满。在一些地区,会党成员甚至开始组织武装起义,反抗官府的压迫。

在江西的一个山区,有一个名为兄弟会的会党组织。他们的成员大多是贫苦农民,因为不堪官府的剥削和压迫,加入了兄弟会。兄弟会的首领是一个名叫阿勇的年轻人,他武艺高强,为人正直,深受成员们的尊敬。阿勇带领着兄弟会的成员们,在山区里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他们开垦荒地,种植粮食,打造武器,准备与官府进行长期的斗争。

正式立会时刻

乾隆二十六年,福建漳浦县的云霄观音亭,一场看似平常却又意义非凡的聚会正在悄然进行。

提喜和尚,俗名郑开,又称洪二和尚,他本是漳浦观音寺的僧人。提喜自幼在寺庙长大,对世间的疾苦有着深刻的体会。他看到百姓们在清朝官吏的压迫下生活困苦,心中渐渐萌生出一种想法,想要为百姓们做点什么。

这一天,云霄观音亭里来了一群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农民、手工业者,还有一些走江湖的好汉。提喜和尚站在众人面前,神情庄重。他环顾四周,缓缓开口道:“如今这世道,百姓们苦不堪言,我们不能再这样任人欺负下去。今日,我们在此结为兄弟,互帮互助,共同对抗这不公的世道。”众人听了,纷纷点头称是。

提喜和尚让人摆上香案,案上放着猪头、鸡等祭品。他带领众人对着天地神明起誓:“我等今日在此结拜,以天地为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若有违背誓言者,天打雷劈。”众人跟着提喜和尚一字一句地念着誓言,声音坚定而洪亮。

接着,提喜和尚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血酒,分给众人。大家将血酒一饮而尽,象征着从此成为生死与共的兄弟。提喜和尚说:“我们这个组织,就叫天地会。人生以天地为本,我们要像天地一样包容万物,也要像天地一样有力量去改变这世间的不公。”

提喜和尚还创造了天地会的一些独特规矩和联络暗号。他教给众人“三指诀”,告诉大家这是天地会成员之间相互识别的重要标志。比如“三指按住胸膛”“接烟递茶俱用三指”,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蕴含着天地会的秘密。通过这些暗号,成员们在江湖上行走时,能够迅速识别彼此,互相照应。

提喜和尚深知,要让天地会发展壮大,必须有一套严格的组织纪律。他规定,天地会成员要遵守“忠义”二字,对兄弟要忠诚,对组织要义气。成员之间要相互帮助,不得互相欺凌。如果有成员违反了纪律,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在立会的过程中,提喜和尚还向众人讲述了一些天地会的宗旨和目标。他说,天地会的成立,是为了让大家在困难的时候能够有个依靠,互相扶持,共同渡过难关。虽然他并没有明确提出反清复明的口号,但他对清朝统治下百姓的苦难表示了深深的同情,也暗示了天地会要为改变这种状况而努力。

提喜和尚本人在当地是一个比较有威望的人。他平时乐善好施,经常帮助寺庙附近的百姓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他的武艺也不错,懂得一些拳脚功夫,还会一些医术。因此,很多人都愿意跟随他。在创立天地会的过程中,他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能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

天地会成立后,最初的成员们开始在漳浦县及其周边地区秘密活动。他们以各种身份为掩护,在民间传播天地会的思想和理念。有的成员以做生意为幌子,在各地结交朋友,发展新成员;有的成员则在农村地区组织农民,教他们一些防身的武艺。

提喜和尚深知天地会的发展不能操之过急,必须要稳扎稳打。他要求成员们在发展新成员时要谨慎,确保新成员是真心愿意加入天地会,并且能够遵守组织的纪律。在他的带领下,天地会逐渐在福建地区站稳了脚跟,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民间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