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千年城脉:历史长河中的城市兴衰》:史前聚落:半坡遗址与良渚古城的文明曙光

半坡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东郊浐河东岸、半坡村北。1953年春天,西北文物清理队在这片土地上进行日常勘查时,不经意间的一铲,揭开了一个沉睡数千年的史前聚落的神秘面纱。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逐步展开,一个规模宏大、保存相对完整的原始村落遗址展现在世人眼前。

当我们踏入半坡遗址的核心区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聚落那井然有序的布局。整个聚落大致呈不规则圆形,周围环绕着一条深宽各约五六米的大围沟。这条围沟可不是简单的防御工事,它是半坡人抵御野兽侵袭、划分领地的重要屏障。在围沟的环绕下,聚落内部功能分区明确,宛如一座精心规划的小型城市。居住区位于聚落中心,房屋鳞次栉比,排列有序。这里的房屋形式多样,有半地穴式、地面式和窑洞式等。其中,半地穴式房屋最为典型,它的建造方式别具一格。先民们先在地上挖出一个方形或圆形的坑,作为房屋的基础,坑壁便是房屋的墙壁。然后,在坑口搭建屋顶,屋顶一般用树木枝干作为骨架,上面覆盖着茅草或兽皮。走进一间半地穴式房屋,我们仿佛能看到数千年前的半坡人在这里生火做饭、养育后代。屋内正中有一个火塘,火塘里的灰烬虽已冷却,但我们仍能想象到当年熊熊燃烧的火焰,为寒冷的冬日带来温暖,也为烹饪食物提供了便利。火塘不仅是取暖和烹饪的场所,更是家庭成员聚集交流的中心,在摇曳的火光中,人们分享着一天的劳作收获,传承着古老的故事和生活经验。

在居住区的周边,分布着许多窖穴。这些窖穴形状各异,有圆形、椭圆形、方形等,大小也不尽相同。它们是半坡人储存粮食和生活用品的仓库。考古学家在一些窖穴中发现了粟、黍等粮食作物的遗迹,这表明半坡人已经掌握了农业种植技术,并且有了一定的粮食储备。粟和黍耐旱性强,适合在当时的黄河流域种植。半坡人用简陋的石斧、石铲等工具开垦土地,播种希望。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懂得根据季节变化安排农事活动。春天,他们播下种子,期待着秋天的丰收;夏天,他们在田间辛勤劳作,驱赶害虫,为庄稼的生长保驾护航;秋天,金黄的粟穗和黍穗在风中摇曳,半坡人迎来了收获的喜悦,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为聚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农业生产,半坡人的手工业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制陶业是半坡手工业的代表。在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陶窑和陶器残片。半坡的陶窑结构简单,一般由火膛、窑室和烟道三部分组成。陶工们将经过筛选和淘洗的黏土制成各种形状的陶坯,然后放入陶窑中烧制。烧制过程需要严格控制火候和温度,这需要陶工们具备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半坡陶器种类繁多,有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和装饰品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彩陶。半坡彩陶以其精美的图案和独特的造型而闻名于世。彩陶上的图案丰富多彩,有人面纹、鱼纹、鹿纹、蛙纹等。这些图案线条流畅,形象逼真,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神秘的宗教色彩。例如,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半坡彩陶的经典之作。在陶盆的内壁,绘制着一个奇特的人面形象,圆圆的脸庞,细长的眼睛,头上戴着尖顶的帽子,嘴巴两侧各衔着一条鱼。关于这个人面鱼纹的含义,学术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它是半坡人的图腾崇拜,鱼是他们的崇拜对象;也有人认为它与半坡人的渔业生产有关,象征着丰收和富足;还有人认为它可能是一种祭祀仪式的象征,蕴含着某种神秘的宗教意义。无论其确切含义如何,人面鱼纹彩陶盆都充分展示了半坡人卓越的艺术创造力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半坡人的艺术创造力还体现在其他方面。他们用石头、骨头等材料制作了许多精美的装饰品,如石珠、骨笄、陶环等。这些装饰品造型小巧玲珑,工艺精湛,反映了半坡人对美的追求。此外,半坡遗址中还发现了一些刻画符号,这些符号刻在陶器或陶片上,形状简单,有直线、曲线、三角形等。虽然目前对于这些刻画符号的含义还没有完全解读清楚,但它们很可能是汉字的雏形,为研究中国文字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与半坡遗址遥相呼应的是位于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古城。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内,它的发现同样充满了传奇色彩。早在20世纪30年代,一位名叫施昕更的年轻考古工作者在余杭良渚一带进行考古调查时,偶然发现了一些陶片和石器。这些古老的遗物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随后他便在这片土地上展开了艰苦的考古发掘工作。尽管当时条件简陋,困难重重,但施昕更凭借着对考古事业的热爱和执着,陆续发现了多处良渚文化遗址,为后来良渚古城的重大发现奠定了基础。经过几代考古学家的不懈努力,良渚古城的全貌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它的规模之宏大、布局之严谨、建筑之精美,无不令人惊叹。

良渚古城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古城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城墙底部铺垫石块作为基础,上面用黄土堆筑而成。城墙周长约6000米,现存高度一般为2至4米,底部宽度在40至60米之间。如此规模的城墙,在史前时期堪称宏伟巨制。修建这样的城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这表明良渚社会已经具备了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高度的社会凝聚力。在城墙的环绕下,古城内部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为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安全保障。

良渚古城的布局十分严谨,具有明显的规划性。古城分为宫殿区、内城和外城三个部分。宫殿区位于古城的中心位置,地势较高,是整个古城的核心区域。这里发现了大型的夯土台基和宫殿建筑遗迹,宫殿建筑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采用了榫卯等先进的建筑技术。宫殿区的周围环绕着内城,内城面积约110万平方米,城墙较为规整,内城里面分布着大量的居住遗址、墓葬和手工业作坊等。外城则是在内城的基础上向外扩展而成,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的城墙相对较矮,主要起到防御和界定范围的作用。外城区域分布着农田、村落等,是普通居民生活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这种宫殿区、内城区和外城区的三重结构布局,与后世都城的规划理念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反映了良渚古城已经具备了早期城市的基本特征。

良渚古城的水利系统也是其文明的一大亮点。在古城的西北部,发现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水利工程遗址。这个水利工程由11条堤坝组成,分为高坝和低坝两个系统。高坝位于山谷之间,主要起到拦截山洪、蓄水防洪的作用;低坝则分布在平原地区,与高坝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水利网络,用于灌溉农田、运输物资和调节水位。整个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科学合理,工程规模宏大,据测算,修建这些堤坝大约需要1000万立方米的土方量。这一水利工程的发现,充分展示了良渚人高超的水利工程技术和卓越的智慧。在那个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时代,良渚人能够建造如此庞大而复杂的水利系统,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也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

农业是良渚文明的基础。良渚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在良渚古城遗址及其周边地区,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水稻田遗迹和炭化稻谷。这些水稻田分布在地势较为平坦的区域,呈规整的块状分布,田块之间有沟渠相连,用于灌溉和排水。良渚人已经掌握了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他们使用石犁等工具进行耕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他们还注重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通过水利系统将水引入稻田,保证了水稻的生长需要。发达的农业生产为良渚社会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供应,使得一部分人能够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建筑、宗教等活动,从而推动了社会分工的细化和文明的进步。

良渚人的手工业同样发达,尤其是玉器制作工艺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良渚玉器以其精美的造型、细腻的雕刻和丰富的内涵而闻名于世。在良渚古城遗址及其周边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如玉琮、玉璧、玉钺、玉冠状饰等。这些玉器不仅是装饰品,更是权力、身份和宗教信仰的象征。玉琮是良渚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它呈内圆外方的柱状,中间有一圆孔,琮体表面刻有精美的神人兽面纹等图案。神人兽面纹是良渚文化玉器的核心纹饰,它由一个头戴羽冠的神人形象和一个兽面形象组成,神人双手叉腰,脚踏兽面,整个图案神秘而庄重。关于神人兽面纹的含义,学术界有多种解释,一般认为它与良渚人的宗教信仰和祖先崇拜有关,是一种具有特殊宗教意义的符号。玉琮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需要经过选料、开料、钻孔、雕刻等多道工序。良渚人在玉器雕刻过程中,使用了线切割、片切割等先进的技术,能够雕刻出极其细腻的线条和精美的图案。例如,在一些玉琮的表面,雕刻的线条宽度仅为0.1毫米左右,而且线条流畅,图案清晰,令人叹为观止。良渚玉器的制作不仅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也反映了良渚社会高度发达的审美观念和精神文化。

除了玉器制作,良渚人在制陶、纺织、竹编等手工业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就。良渚陶器以黑陶为主,质地细腻,造型优美,器表常常装饰有精美的刻划纹和镂孔。良渚的纺织技术也较为先进,考古学家在遗址中发现了一些纺织工具和丝绸残片,表明良渚人已经掌握了养蚕缫丝和纺织技术,能够生产出精美的丝绸织物。此外,良渚人还擅长竹编工艺,他们用竹子编制出各种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如竹篮、竹席、竹篓等,这些竹编制品工艺精湛,造型美观,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良渚古城的宗教信仰也十分发达。在良渚古城遗址中,发现了多处祭坛遗址。这些祭坛一般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由人工堆筑而成,形状有方形、圆形等。祭坛上分布着一些墓葬,墓葬中的随葬品丰富,多为玉器等珍贵物品。这些墓葬的主人可能是良渚社会的贵族或宗教领袖。祭坛的存在表明,良渚人有着强烈的宗教信仰,他们通过祭祀等宗教活动,祈求神灵的庇佑,表达对自然和祖先的敬畏之情。宗教在良渚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凝聚作用,它将整个社会的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向心力。

半坡遗址与良渚古城,虽然地处不同的地域,面临着不同的自然环境,但它们都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半坡人在黄河流域,凭借着勤劳和智慧,发展了原始农业,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彩陶文化;良渚人在长江下游地区,建立了规模宏大的古城,发展了高度发达的玉器文化和水利工程。这两处史前聚落遗址的发现,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永远珍视和传承。随着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还会有更多关于半坡遗址与良渚古城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为我们展现更加丰富多彩的史前文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