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返校

第二天下午,大概是五点的时候,佟玲就驾着摩托车,带上张慧,唐晶和李成,她们就像是杂技表演一样,冲进学校大门,一时间,吸引同学们的眼球视线。刚好刘芒跟朱德元从通道走过来,看到了,于是刘芒就高兴地喊:“佟玲,你发财了?这摩托车,最少要一万多?”“刘芒,你还是内行?”于是佟玲就开心地停车,还得意洋洋地说:“刘芒,你有亲戚朋友买这种摩托车了?”“是我表叔买了?”“那你表叔是有钱的?”“是在广州做工头,只可惜买摩托车不久,骑摩托车撞到大货车底下报消了?”“广九不是骑摩托车的地方,人多车多,不像是我们祁阳车少人少?”“佟玲,你还是小心骑摩托车?”“好!听你的?朱德元,你会骑摩托车?”“不会!等到有钱了,还是买小车开潇洒?”“朱德元,你就是牛!”“现在不牛!”张慧跟着唐晶在趣笑。但是,朱德元却在得意傻笑。

等到佟玲把摩托车推进车棚里放好了。李成就说:“大家先去吃饭好了,反正是省不了?”“回宿舍拿碗去。”于是大家就回各自的宿舍。

晚上,第一节课是自习课,全班同学走进教室,就互相聊天吹牛,陈冬生就走到佟玲的课桌前,开心地说:“佟玲你就是牛!骑摩托车冲进校园哪一刻,有好多异性视力都透支了?开始,我以为是看错了,等到你把摩托车停在车棚边,我终于看清了,我们324班的同学都为你感到自豪了?”“我说陈冬生,放四天假,你就学会吹牛了?”“这是我们班一项光荣的事迹?是值得吹的?同学们,你们说是不是这样的?”“是的!”于是男同学们听到都来助兴,还拍手拍课桌,一时间,教室将是热火朝天了。

正好这时候,班长蒋茜从教室门外走进来,看到现场,于是蒋茜就喊:“炒什么?要造反了?”“我说蒋茜,你是管得太多了?还没有打上课铃?你这不是多此一举,不注意你自已的形象?说得不好听,是班主任选你当班长,我们同学,谁举手选你当班长了?给你面子,你是班主任的走狗!”“哈。。。。”陈冬生就故意趣笑。一时间,使蒋茜是哑口无言,脸色发青了,凝视陈冬生的形象。

可是陈冬生却笑道:“蒋茜,你气不平,别跳楼害我了?”“哈。。。。”全班男生除了佟玲和李成外,几乎都是拍手趣笑。一时间,使蒋茜真是哭笑不得,便趴在课桌上等待上课铃声。同学们的笑声还没有停,听到上课铃声了,于是全班同学就正襟危坐,开始自习学习了。

等到下课铃响了,全班同学就自由地下课,一时间,教室门外走廊里,洗手间,都是男生跟女生的身影。还有喜欢搞笑的男生就互相扯皮闹剧,于是笑声连连。男生的形象,不亚于流氓的作态。

等到第二次上课铃声响了,于是同学们就走进各自的教室。正襟危坐地等待上课,324班的语文老师冯小华从教室门外走进来,走到讲台前,一边放教案一边说:“同学们好!”“老师好!”“今天,我给同学们接着讲:园丁赞歌!尊师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我国的尊师传统源远流长,不少尊师的名言广泛流传。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或也。”(韩愈《师说》)“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二程粹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玉镜台》)“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潜书》)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老师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更在如何做人上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尊师,实际上是对知识的尊重,对师德的尊重。

赞颂教师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我们在中学课本上已经认识了不少令人难忘的老师形象,有温柔,热情,公正,热爱学生的蔡芸芝先生(魏巍《我的老师》),有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刚毅,深沉的爱国者韩麦尔先生(都德《最后一课》),有才华横溢,风趣幽默,稳健而潇洒的粱启超先生(粱实秋《记粱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些课文的字里行间对这些老师充满了尊敬,赞颂,怀念之情。你对于“尊师”怎样认识?在你的老师中有让你感念不忘的吗?他们的哪些地方深深地打动了你?

上面提到的几篇课文都是记叙文。记叙文在记叙人物,事件时,由于对象不同,表达的重点不同,所选取的角度也有所不同。这里所说的角度,又称视角。就是记叙者(文章作者)站在什么位置来看记叙对象。画家写生,摄影家摄影,总要选择一个适当的立脚点,从最佳角度表现对象。写作和绘画,摄影的道理是一样的,选择角度是为了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

记叙的角度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采用第一人称的。可以让主要人物自述(如《狂人日记》),可以让次要人物侧叙(如《孔乙已》是由小伙计记叙)也可以让局外人旁叙(如《我的叔叔于勒》的原作)。采用第二人称的。可以把读者置于叙述者的对面(如《天山景物记》:“朋友,你到过天山吗?。。。。。),也可以让读者旁观,面对写作对象(如《安塞腰鼓》:”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博击!”)。采用第三人称的。可以是全知视角,即记述者无所不知,包括人物的心理活动在内(如《项链》),可以是半视角(如《祝福》中间部分,虽然用第三人称,却没有写人物的心理)也可以借人物的视角(如《红楼梦》写林黛玉进贾府的那一部分,就是从林黛玉的视角来写的)。

下面两段文字都是赞颂教师的,但记叙者的视角不同,请品味不同视角的作用和效果。

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跟母亲非常牵挂他,不知道他的死活。我的母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面前焚起香来,把两个有象征记号的字条卷着埋在香炉里,然后磕了头。抽出一个来卜问吉凶。我虽不像母亲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可是在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喽!”那时的我,真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

这时,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的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哪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魏魏《我的老师》)

子夜时分,山村的小站昏静谧。苗兰老师提着行李来到站台。突然,她像触电般浑身颤抖起来。她本想在夜深人静时悄悄离开山村,没想到全班四十多个孩子全站在这里为她送行。站牌下,放着一篓子核桃,篓把上贴着个红双喜字。这是山里人祝贺新婚的礼节。

三天前,她去了趟县城。回到山村,她对孩子们说,她要去千里外和她的男朋友举行婚礼。婚后,她就在那里定居。孩子们舍不得她,却没张口将挽留,只将一串串难舍难离的泪水洒下。远处传来列车的长呜。

四十多个孩子含着泪水,像一棵棵被雨水浇伤的禾苗一样,悲凄地立着。班长说:“咱们为苗老师唱一首歌《好人一生平安》吧。”歌声夜空中响起:“有过多少往事,彷佛就在昨天。有过多少朋友,彷佛还在身边。也曾心意沉沉,相逢是苦是甜。如今举杯祝愿,好人一生平安。”这歌声,低沉悲哀。这是孩子们真诚的祝愿。列车徐徐向前开动着,孩子们像一阵旋风一样随车跑着,唱着。。。。歌声像让泪水滤过似的。车上苗老师失声痛哭起来。孩子们怎知道,她不是去结婚。三天前,去县城体验,她患了白血病,在人生的路途上,她只有半年时间了。(修祥明《小站歌声》)

魏魏的《我的老师》用的是第一人称,是作者向读者讲述自已的学生时代和老师的故事。这样写亲切,突然了真实感,这是写老师的文章最常用的角度。值得注意是,文中有一处变换了角度,“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依恋!”这里改为第二人称,是作者把读者放在一旁,自已面对老师。这样的角度,更便于向老师直接倾诉。这种角度通常在感情非常强烈,需求直接抒情的时候才用。修祥明的《小站歌声》用的是第三人称的限制视角,是一个旁观者,但不是万能的旁观者,知道苗老师离开山村小学的真正原因,却没有解剖苗老师的心理。你同意上述看阖吗?你还有什么看法?

所以说上述的多角度,也可以说主要是指三种人称的多种运用,如果能熟练掌握三种人称的特点,一般说就容易恰当选择叙述角度,想一想是不是这样?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