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人民生活

教学大楼走廊里的电铃,将突然响起上课铃声,于是全校同学们听到,都往各自的教室走进去。等到响第二次铃声,政治思想课老师于慧英拿着教案,慢腾腾地走进324班教室,走到讲台前,一边放教案一边说:“同学们好!”“老师好!”“今天,我给同学们讲科学发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中华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跨入21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振奋人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首先让我给同学们说说典型例子。GD省中三是宽阔的马路上,车水马龙为一景,让人们感觉汽车社会已提前来临。截至2002年底,仅有130多万常住人口的中三是,拥有汽车11。17万辆,其中七成是私家车。汽车已成为中三是民消费时尚,日常话题和新生活的一部分。人们约会时常说:“我在车上等你。”嘱咐家人常说:“小心别闯红灯。”截至2002年底,中三是居民储蓄存款达462。86亿元。健身,旅游,娱乐,休闲,成为普通中山人的新追求。这种变化,是20多年前尚未达到温饱的中山人想都不敢想的。

所以说改革开放后,邓老提出我国现代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带领人民奔小康。这是激励全国人民为建设自已的幸福生活,开辟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的伟大行动纲领。至20世纪未,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的衣食住行用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千百年来始终困扰中国人吃饭问题从此得到解决。人们消费,已经从温饱型消费,过渡过到小康型消费,部分向比较富裕型消费迈进。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8。94万亿元人民币,排在世界第六位:谷物。肉类,棉花。钢,煤,水泥,化肥和电视机等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所以说国内生产总值(CROSSDOMESICPRODUCT)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

我国已经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而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实现全面小康,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本世纪头二十年,我们要集中力量,建设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所以说经济建设的新要求,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要达到以下几项新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翻。社全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与实现现代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现代化:相对落后的地方区,则要奋起直追!加快发展。

当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经济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保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接着,我给同学们讲经济全球化与对开放,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的发展离不世界,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要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那么,面对经济全球化,同学们知道哪些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畅销?在日常生活中,从家电,汽车到服装,食品,洋货到处可见:我国制造的商品也走出国门,世界各地都可以买到中国货。总之,我们几乎处处能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生产全球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协作不断深化,加强,世界各国的生产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各国的生产活动成为世界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许多商品(如汽车,计算机),虽然品牌是某国的,其实是许多国家共同协作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