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会议

接着讲:华盛顿会议,1919年的巴黎和会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关系,并就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问题做出了一些决定,但还有许多重大问题尚未解决。一次大战以后,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里曾是英,俄,法,德,美,日争夺的焦点,战后德国战败,退出这一地区的角逐,法国暂时对亚太地区无力顾及。于是,美,英,日,三国成为这一地区的竞争主角,新矛盾和新问题出现。

首先是说列强在亚太地区的争夺,美国在巴黎和会上没有取得自已想要取得的东西,最终没有加入国际联盟,便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已的利益息息相关的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而RB利用一次大战的天赐良机,扩充了它在这一地区的实力,对美英构成威胁。限制RB扩张,成为美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美,英,日,三国也希望限制海军军备竞赛。此外,东亚问题的关健是中国问题,平息中国人民的反帝怒潮,维护列强在中国的利益,也成为紧迫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美国倡议召开国际会议进行讨论。

1921年11月12日,美,英,日,法,意,葡,荷,比,中九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会议中,美,英,日,法四国签订了《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该条约规定,缔约国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领域地的权利:在上述权利遭受任何国家侵略威胁时,缔结国应进行协商,以便联合或单独地采取应对措施,条约生效后,英日同盟应予终止。通过《四国条约》,美国成功地拆散了英日同盟,消除了它在亚太地区争霸的一个障碍,英国虽然暂时在表面上维护了与美国日的关系,但随着英日矛盾的不断激化和英国在亚太地区实力的相对下降,英国只能选择对RB的妥协政策。《四国条约》对RB具有双重影响,RB对废除英日同盟感到惋惜。但《四国条约》使RB第一次处于同欧美列强平等的地位,它在太平洋地区的权益得到其他国家的正式承认。

华盛顿会议的第二个重要议题是限制海军军备问题。各国都希望限制别国,壮大自已。经过近三个月的争论,1922年2月,美,英,日,法,意五国签署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五国条约》。条约规定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和各国航空母舰的总吨位限制额。但对巡洋舰,潜水舰等舰只的规模和数量未做任何限制。

《五国条约》是世界现代史上大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裁军协议。它是美国外交的胜利。它不仅使英国承认美英海军力量处于同等地位。而且限制了RB海军的扩张。但美英在海军基地方面对RB做出的让步,使美英丧失了在靠近RB的水城拥有有效的作战基地的可能性,RB得以实际占有相对的优势。《五国条约》只是暂时缓解了列强在海军军备竞赛上的争夺,并不能真正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妥协的背后,孕育着新的冲突。

华盛顿会议的第三个重要议题是中国问题。调整在中国的利益和对付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恢复领土和主权完整的要求,是帝国主义列强急需解决的问题。

中国代表提出在会议上讨论中国收回山东主权和废除“二十一条”的要求,RB反对,要求中日双方在会外“直接谈判”。美英迁就了RB。经过会谈,1922年2月,中日签订了《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根据条约,RB将山东的主权和一部分权利归还中国,同时它仍在山东保留一些特权。中国收回山东的主权和其他权利,是对《凡尔赛和约》有关山东问题的不公正条款的重要修正。这是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取得的重外交成果。也是在这次会谈中,RB被迫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

随着山东问题的决解,1922年2月与会九国签订了《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即《九国公约》。公约声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但“门户开放”,“机会均匀等”才是列强奉行的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这一公约的签订,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成为现实,它打破了RB对中国的独占,“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继续,它在凡尔赛体系没有涵盖的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建立起了帝国主义列强控制下的国际关系格局,即所谓的华盛顿体系。它与凡尔赛体系一起构成了一战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史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在战胜国帝国主义剥夺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的基础上,它有暂缓和帝国主义列强矛盾的作用,但事实证明,由此建立的和平并不长久。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下课。”因为教室门外走廊里将响起下课铃声,于是刘永恒就拿着教案,慢腾腾地往教室门外走出去。

可是同学们听到下课了,一时间,都露出自由的微笑,一边收拾课本一边往教室门外走出去方便。于是,走廊里,洗手间,到处都是男生跟女生的身影,是来也匆匆去也冲冲。

第二节课是生物课,上课铃响后,生物老师陈跃进拿着教案,慢腾腾地走进324班教室,走到讲台前,一边放教案一边说:“同学们好!”“老师好!”“今天,给同学们讲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蛋白质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以及多种生物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人类跨入了后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时代,对蛋白质的研究与应用。首先需要获得纯度较高的蛋白质。因此,从复杂的细胞混合物中提取。分离高纯度的蛋白质是生物科学研究中经常要做的工作。

血红蛋白是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红细胞的主要组成成份,负责血液中Q2和CO的运输。在本课题中,我们将以血红蛋白为实验材料,学习蛋白质提取和分离的一些基本技术。

首先让我们来说蛋白质各种特性的差异,如分子的形状和大小,所带电荷的性质和多少,溶解度,吸附性质和对其他分子的亲和力,等等,可以用来分离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在本课题中,我们将学习蛋白质分离方法中的凝胶色谱法。

凝胶色谱法也称做分配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所用的凝胶实际上是一些微小的多孔球体,这些小球体大多数是由多糖类化合物构成的,如葡萄或琼脂糖。在小球体内部有许多惯穿的通道,当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通过凝胶时,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较长,移动速度较慢,而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无法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只能在凝胶外部移动,路程较短,移动速度较快。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分子因此得以分离(图5—13)。

缓冲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例如,运动鞋的鞋底富有弹性,能够缓冲外力,减少运动员受伤的几率(图5—14)。那么,缓冲溶液的缓冲作用体现在哪里呢?在一定范围内,缓冲溶液能够抵制外界的酸和碱对溶液PH的影响,维持PH基本不变。缓冲溶液通常由1—2种缓冲剂溶解于水中配制而成。调节缓冲剂的使用比例就可以制得在不同PH范围内使用的缓冲液。

生物体内进行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一定的PH下进行的,为了能够在实验室条件下准确模拟生物体内的过程,就必须保持体外溶液的PH与体内环境中的PH基本一致。因此,缓冲液的正确配制和PH的准确测定,在生物化学的研究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电泳是指带电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迁移的过程。许多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如多肽,核酸等都具有可解离的基团。在一定的PH下,这些基团会带上正电或负电,在电场的作用下,这些带电分子会向着与其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图5—15)。电泳利用了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的差异以及分子本身的大小,形状的不同,使用带电分子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实现样品中各种分子的分离。

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两种常用的电泳方法,在测定蛋白质分子量时通常使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单体丙烯酰胺和交联剂N,N一哑甲鸡双丙烯酰胺在引发剂和催化剂的作用下聚合交联成的具有三维网状结构的凝胶(图5—16)。蛋白质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的迁移率取决于它所带净电荷的多少以及分子的大小等因素。为了消除净电荷对迁移率的影响,可以在凝胶中加入SDS,SDS能够使蛋白质发生完全变性,由几条肽链组成的蛋白质复合体在SDS的作用下会解聚成单条肽链,因此测定的结果只是单条肽链的分子量。SDS能与各种蛋白质形成蛋白质—SDS复合物,SDS所带负电荷的量大大超过了蛋白质分子原有的电荷量,因而掩盖了不同种蛋白质间的电荷差别,使电泳迁移率完全取决于分子的大小。

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一般分为四步: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和纯度签定。每一种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因其来源和性质的不同会有很大差异。在本课题中,我们以哺乳动物红细胞为材料,学习初步分离血红蛋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