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幼儿园民间文化教育的主要特征

根据以上民间文化的特征以及学前教育的特点,幼儿园民间文化教育设计应具有需求性、可传播性、可操作性、和谐性、优越性等特征。第一,需求性:指课程变革的紧迫性,是现状急需改变的一种情况,这种情况的产生可能是课程设计自身出现了不能满足儿童发展的需求或与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不相适应或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及其他人员的需要等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因素,引起人们对课程设计本身产生怀疑,迫切需要对其进行改进或变更。第二,可传播性:指活动设计在学前教育机构推行的难易程度,这与活动设计的理念、具体方案、环境需求、人员需求等密切相关。这关系到教师能否理解教育理念,教育活动设计与教师、园长、儿童、学前教育机构是否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背景,课程本身能否在学前教育机构中有效实施等一系列问题。第三,可操作性:指教育活动设计方便使用的程度,教师能够清楚理解教育活动设计的实施条件,并能迅速、有效地收集活动设计实施需要的教育素材、创设适宜的文化环境,联系和不断创新儿童教育经验,并最终将课程设计有效地付诸实践。第四,和谐性:指课程设计与当今社会优秀主流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的一致程度,课程设计应体现时代精神和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培养儿童具备善良、正直、诚实等优良品质,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类进步。第五,优越性:指新的课程设计与原来的课程设计相比,新的课程设计具有显著的优越性,能弥补原来课程设计之不足。赵海燕.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2.

幼儿园民间文化教育是一种地方性课程和园本课程,它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首先,在课程理念、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诸方面是别具特色的,幼儿园民间文化教育秉持一种动态的课程观,以民间文化为其课程资源,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于一体,强调开放、多元、生态、和谐等理念。我们认为课程实施是教师与课程设计者、教师与儿童、教师与环境、儿童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过程,教育目标指向儿童生活,课程内容来源于儿童生活,课程实施和评价是对儿童生活过程的建构,课程实施遵循自下而上的模式,重视儿童和教师的个体经验与智慧,关注创新,这样的幼儿园民间文化教育与其他学前教育课程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其次,由于民间文化是一定地域内普遍流传的生活文化,教师、儿童及当地的相关人员都是耳熟能详的,承载着时代精神和优秀文化成果,自然也是可传播的、和谐的。最后,幼儿园民间文化教育以儿童发展为本,强调教师和儿童对生活文化的认识、理解和创新,以生活为教学,教学高于生活,这也是可操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