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幼儿园民间文化教育的价值分析

民间文化之所以能成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是因为感受和创造民间文化是幼儿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可及的。民间文化的生活性和价值的综合性与幼儿园教育的特性是一致的。感受民族的、民间的、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也是我国教育政策的一个基本指向。纵观世界幼儿教育,很多国家都非常关注幼儿对本民族、本地区优秀的艺术成就的学习。我国幼儿教育的实践表明,开展幼儿园民间文化教育,是儿童发展的需求,它具有培育儿童文化之根、明确其文化归属、促进其产生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认同;培养文化包容意识,养成多元文化态度,发展多样性思维能力;体验生活乐趣,感受生命意义;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重大作用。

(一)社会价值的体现——文化的传承

民间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形象符号,它既是中华传统文明之源,也是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之流,其浓郁的乡土味和地域特色最易使人产生精神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甚至某种程度上是潜藏于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精神家园。因此,对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于当今时代环境下呼吁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保持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态势有着重要的意义。

幼儿是人群中年龄最小、最易受影响的群体。“落地伊始,社群的民俗便开始塑造他的经验和行为。到牙牙学语时,他已是所属文化的造物。”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的话让我们明白儿童所处的文化环境对儿童的重要影响作用。因此,要让儿童从小欣赏、认同本土文化,必须为儿童营造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环境,而教育则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生儿与人类文化也是辩证统一的,这种统一是自在的或尚未实现的统一。要使新生一代与人类文化实现自在的、现实的统一,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奏效。”教育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功能就是通过引导儿童与言语、线条、色彩、律动、造型等符号媒介的接触互动而实现文化的传递。赵淑芳.民族妙韵慧童心[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1.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教育的主要途径,理应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虞永平认为“人类必须从自己的深厚的文化积淀中挑选出最优秀的部分,同时也是与个体早期接受能力相一致的部分构成一个文本(在不同的群体、民族中,甚至在不同的成人和儿童中具有可理喻的一套开放的文化体系),这便是我们的课程。如果这些需要塑造的个体是幼儿,那相应的课程便是幼儿园课程”。虞永平.学前课程价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3.

民间文化进入幼儿园课程,不是纯粹的在现有课程中加入新的成分,而主要是对原有课程内容的呈现和实现采用一种新的视角,把部分课程内容同现实生活和民间文化结合起来。使其他课程内容的学习与民间文化的学习在同一过程中综合地进行,使幼儿园课程的实施真正成为一个生活化的、趣味性的和综合性的过程。民间文化主要应该融合和渗透在其他课程内容之中。不仅仅关注学习的艺术要求和简单的技能积累,而是应该综合地衡量民间文化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从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及技能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使民间文化教育真正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民间文化要成为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必须关注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对幼儿而言,民间文化就是动手、动身和动脑的学习,民间文化就是与提取一定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的艺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幼儿园课程实施中,提供操作和创造的材料同呈现民间艺术成品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虞永平.文化、民间艺术和幼儿园课程[J].学前教育研究,2004(1).教师在民间文化学习中的作用主要不是解释和教导,而是启发和引导幼儿动手,引发幼儿创造。

有很多民间文化代表了成人的生活和审美取向,体现了成人的思维和情趣。进入幼儿园课程的民间文化不可能完全是为幼儿所创造的。这样,对民间文化的选择就成了园本课程内容开发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民间文化的组织、加工和改进就成了园本课程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民间文化对儿童的教育价值体现

地方文化的独特特质,使它与幼儿身心发展的关系尤为密切。地方文化对于幼儿来说,是潜在的影响因素,也就成为潜在的教育因素。他对儿童的成长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指出的:“个体生活的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着他的经验与行为,到他能说话时,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创造者,而当他长大成人并能参与这种文化活动时,其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亦是他的不可能性。”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5.

1.民间文化为儿童开启早期的文化启蒙

民间文化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人文环境中折射出当地人的生活、生存方式,从而也揭示出当地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和人生观,儿童在这里进行了最早的文化陶冶,在这里开始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

司马云杰指出:“不管是从起源上、社会关系或历史活动上研究人的本质,还是从规范上、心理上、遗传上或结构功能上给人下定义,人总是离不开文化,离不开有意义的文化世界。因此,人是文化的存在者。”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关于文化建构的价值意识的学说[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42.儿童接受民间文化的同时也成为民间文化的存在者。地方民间文化世界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哲学、语言、制度等构成一种总的文化精神,也构成一种文化价值体系。陈艳宇.幼儿园地方文化课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21.儿童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被他所生活的这种文化价值体系所包围,来接受这种总的文化精神。地方文化是一种整体性的教育资源,对儿童的影响也是全面的,涉及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各个方面,其中的文学、艺术、道德等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他的意识里,培养了他最初的审美趣味和素养。儿童来到世界上,生活在一个整体的地方民间文化环境中,这个环境渗透了儿童的早期生活:例如,居住、饮食、方言、风俗等,也包括养育方式。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为儿童提供独特的文化陶冶,传递了早期的文化知识经验,儿童习惯了父母的教养方式,习惯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当地的建筑样式有了感观经验,认可了地方的风俗礼仪,接受了当地的神话传说,音乐歌舞,这些给了儿童最初的文化启蒙。

2.民间文化为儿童的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文化是多种多样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圈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文化的多样性对于维护人类文化生物圈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人类群体的生存环境不同,语言不同,传统和习惯不同,文化也就各不相同。各不相同的文化塑造出多种多样的人才,同时多样个性的人也是维持人类社会、促进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当个性丰富多彩的孩子走进学校时,往往接受了统一的教育模式,失去本属于儿童的个性,儿童都成为一个模子刻画出来的犹如流水线上的产品。这种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使儿童失去了个性,而民间文化的独特性在塑造儿童个性上弥补了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的不足。所以,可以利用地方民间文化独特性来塑造儿童的个性。在课程中展现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释放了儿童个性的多样性。

民间文化诞生于情感的土壤,所展现的不只是技巧和形式,更重要的是民间社会的整体氛围,它“深入那个所有人都置身其中的生命模式里,这种生命模式赋予人类生存以共同的节律”赵淑芳.民族妙韵慧童心[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4-45.,正因为这种共同节律的存在,人们通过感知、联想、想象、理解,去领会蕴含在民间文化中的“意味”,从而实现情感的传达。而这样的意味如果能以适合幼儿的方式为幼儿所领会,则必然能润泽幼儿的品格个性。例如,在民间文化中处处体现了民众积极向上、向善、乐天、达观的生活态度,处处都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即使生活在穷乡僻壤,生活的条件多么艰苦,物质有多么贫乏,劳动群众总是带着真挚的欢欣制作出表达他们理想与追求的作品。幼儿通过与民间文化的接触中必然会受其精神的感染,民间文化犹如一缕温暖的阳光照进孩子的精神世界。

3.民间文化丰富了儿童生活的体验

民间文化是劳动人们的创造,不但具有审美性和艺术性,还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娱乐性。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信仰、生活习惯、生活活动及生活资料、生活环境等都会反映在民间文化之中。如民间游戏中有对劳动动作的象征,民间工艺中有对生活的企盼和祝愿,它们都不只是反映生活,还是对生活知识的积淀、浓缩和表现。儿童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首先接触到的就是他所成长的环境对他的熏陶和影响,在生活中个体获得了有益的知识经验,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因此,儿童对民间文化的感受、欣赏的过程,是一种综合的学习过程,也是放松和娱乐的过程。例如,编扎是我国最古老的民间技艺之一。编扎工艺一部分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一部分是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密切结合儿童生活的玩具。数不胜数的编扎玩具,给儿童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欢乐,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开创了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天地。对于儿童,编扎艺术就是他们的玩具、也是他们的生活。

民间文化对于儿童来说,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从小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自己的文化,有利于儿童形成对家乡的热爱,对民间文化的敬仰。让儿童了解身边的文化,他慢慢地就会理解爱,从爱家乡到爱国。同时民间文化有很强大的审美价值,用美来引导儿童,培养高尚的审美意识。而美和善又是紧密联系的,具有高尚的审美意识的人在德行上也具有高尚的品质。民间文化的亲缘性可以使儿童在精神上有一种亲切感、归宿感和自豪感。陈艳宇.幼儿园地方文化课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22.

从文化的角度审视学前课程,它应该是最优秀的人类文化,体现的是人类或是特定群体的文化积累,而不只是个人即刻的首遇的经验,它应该是适合幼儿的,不能让幼儿体会的文化再优秀也无法起到塑造作用。虞永平.学前课程价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