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园民间文化教育实践研究
- 茹荣芳
- 376字
- 2021-03-24 21:02:00
第二章
幼儿园民间文化资源开发、内容选择与目标定位
民间文化与生活息息相关是民间文化得以不断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历史以不容置疑的事实不断证明,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形式,必须联系现实,传承优秀的民间文化。同时,民间文化的承继和生命力的彰显须借助于教育,在文化群落密集的当今社会,巩固文化根基、承续民间文化血脉的关键是人,是幼儿。所以,幼儿园教育既应把握时代的脉搏,做到与时俱进,更应植根当地文化,并挖掘其深层次的价值内涵。作为人类永恒伴身物和精神家园的民间文化,以其生活文化的特质呈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民间文化就是幼儿生活其中的文化,就是在幼儿生活世界里鱼水交融的文化,民间文化与现实社会是分不开的,也与幼儿的世界分不开,它就是幼儿的文化背景。幼儿园课程的发展要求建构与幼儿文化背景相适宜的课程,所以,幼儿园民间文化教育应该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求和使命。
一、幼儿园民间文化资源开发策略
课程资源是指幼儿园民间文化教育准备整个过程中一切可利用的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的总和。幼儿园民间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是指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幼儿园课程、能够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它对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创建幼儿园特色、提升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通过园本培训提升教师课程意识![茹荣芳.园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615331/107713072045943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46323643-p3B9dllQOGharuHQQPqxofeKKo1gvMsR-0-cb08847a896c35a27ba0da13b09e11dd)
课程意识是属于教师的一种基本专业意识,它包括教师对课程本质、课程结构与功能、特定课程的性质与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课程评价,以及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基本看法、核心理念,以及在课程实施中的指导思想。
1.课程设计意识
现代幼儿教育不仅要完成规定内容的讲授,注重课程的系统化和综合化,还应该根据学科知识体系、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现代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设计课程的教学策略,创设能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
2.课程目标意识
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树立为了全体幼儿的发展、为了幼儿的全面发展、为了幼儿的个性发展的课程目标意识、课程实施意识。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忠实“消费者”,还要成为一个主动的、积极的“消费者”。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幼儿质疑、调查、实践、参与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3.课程开发意识
教师是一个课程开发者的角色,教师连同幼儿成为建构积极的教育经验的主体。尤其是随着实践教学的设置和研究性学习的推进,更需要教师具有课程开发意识和开发能力。
4.课程创新意识
课程改革需要创新,课程动作需要创新,教学需要创新,教师的课程全新意识是整个创新的教育进程的关键。
5.课程评价意识
改变课程评价中过分强调选拔和甄别的意识,树立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多种功能的意识。
通过园本培训促进教师角色转变,提高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利用课程资源进行课程开发涉及教师角色的转变。过去,教师扮演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教师成了真理的拥护者和传播者,担当的是课程实施中忠实执行者的角色,只是消极地接受专家学者开发出的课程,对课程进行解释并推向幼儿。课程改革使教师角色发生很大的变化,由课程实施者变成了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和评价者。教师对自己角色的这种变化的理解影响到他们能否主动参与课程开发。
(二)幼儿园民间文化资源的结构要做到合理平衡
幼儿园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教学的做法,走出教材和园内资源的狭隘视野,尽可能地开发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以艺术领域课程为例,每一单元都是一个主题,每一个主题都渗透了唱歌、跳舞、装扮表演、诗歌朗诵、绘画、手工制作等多种艺术活动成分。教师要上好这样的课,除了拓展知识领域和专业技能外,还需要大量的教参、教具、学具和音像资源等,即教师必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寻找、制作、整合、开发教学资源和资料,广泛地利用园内外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用于民间文化活动。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园很多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能够把社会领域、科学领域、健康领域、语言领域、艺术领域的知识很好地综合在一起,避免了课程资源的单一化。
(三)幼儿园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主体要多样化
幼儿园课程应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园所的条件与特点以及幼儿的个性差异,为幼儿提供更多的选择,因此,在课程资源开发中,除了专家和教师及幼儿园外还必须充分重视幼儿及家长、社区人士的主体作用。要鼓励幼儿、幼儿家长、社区人士发挥自身优势,以主体的身份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践。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角,不仅要学会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利用资源,而且要充分挖掘其他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帮助幼儿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走出幼儿园,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幼儿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应当学会自觉、自发地利用可用资源,为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家长和社区人士与社会接触面广,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也应当积极配合教师,带领孩子开展课程资源开发活动。
(四)重视家庭和社区资源的开发
世界学前教育发达的国家都倡导幼儿园要重视使用家庭和社区的资源,以丰富、加深幼儿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认识。日本在《第三个幼稚园振兴计划(1991—2001)》中、美国在《0~8岁幼儿适宜性发展方案》(1997)中,都强调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促进幼儿在体力、认知、情感、社会性、语言、审美等方面的最佳发展。国际教育组织也呼吁要关注幼儿的社会学习,加强幼儿教育与家庭、社区的紧密配合。幼儿园要主动与幼儿家长合作,发掘家长的特长优势,请家长进课堂,进幼儿园,开发利用家庭资源为幼儿教育服务。幼儿园也要重视社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开发社区资源时,既要重视“走出去”,也要关注“请进来”。在带幼儿走进社区开展教育活动的同时,还要邀请社会人士来园参加教育活动。既要注意挖掘社区物力资源,也要重视发挥社区人力资源的作用。要着重开发博物馆这种独特的社区资源价值,并定期带幼儿深入进去。要帮助幼儿与家长、社区人士结成对子,培养幼儿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能力。
(五)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的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教学的整合,既是现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的重要途径。比如,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呈现社会、文化、自然情境等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的虚拟环境,让幼儿在虚拟试验环境中实际操作、观察现象、读取数据、科学分析,培养幼儿对民间文化的兴趣,培养幼儿探究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