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大哥大嫂的浪漫往事

其实“大哥”是我的同事,小范围的同事聚在一起,我们常常喜欢这样称呼他。

大哥才华横溢,却又十分谦逊,与他共过事的人,对他最经典的评价是:他从来不知道拒绝。无论是别人有求,还是工作,他从来不说“不”,他经常接到临时性的工作任务,甚至不是工作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要短时间内完成,多是费脑耗神的事情。他常常通宵不眠,第二天仍然准时上班,从他表情和语气上,从来看不出任何怨言或者有功者的资本。

大哥很帅气,是那种斯文的帅气,我们开始都以为大嫂当然是闭月羞花,当我们见到大嫂的时候,完全不是我们想象的样子。大嫂毫无现代女人时尚追求的痕迹,完全是非常朴实的那种,有“大嫂”这个称号的厚重和母性。他们夫妻俩从外形到文化内涵上明显有差异,可是,他们有什么浪漫的故事?

关于大哥大嫂有很多版本的浪漫故事,比如“煤油灯”“台灯”和“路灯”三个阶段的故事、“斧子”的故事、每周骑车80里相会的故事、鸿雁传书的古老的故事……我今天只说最后一个故事。

大哥16年前在复旦大学学习,离家很远,电话又没有普及,不可能像现在一样可以电话听声音或者在任何时候发手机短信,也不可以上网聊天或者语音聊天、视频聊天,更没有条件飞来飞去,那时的生活条件也远无法和现在的比。大哥和大嫂只能用书信联系了。

那时的大哥30岁多点,和大哥同处一个房间的同学是已婚的人,同学看到大哥每周有三封来自老家大嫂的信,每次大哥都回信,同屋的同学很纳闷,为什么自己和大哥有那么大的不同呢?自己夫妻俩就觉得没有那么多的话要每周三封信,而大哥大嫂究竟有多少话儿要说呢?

终于憋不住这好奇心了,同屋的人问大哥:“你们夫妻俩每周三封信,怎么有那么多话说呢?”大哥浅笑了一下说:“都是鸡毛蒜皮皮的小事,要是你好奇,就给你看看。”说着就把手里的那封信给了对方,同屋的人无比好奇地读起了大哥的情书:“我今天又买了一个新的床单,花了20元钱……”原以为会有很多激情澎湃的爱情宣言,原以为会有让人牵肠挂肚的思念,原以为会有一个人撑家的满纸怨言和辛酸,可是片字都没有,全是琐碎家事。

同屋的人似乎很失望,说:“我爱人就是买三个冰箱也不会写信告诉我的。”

后来,还是每周三封信,同屋的人有没有再读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想,不用读也知道,或许下封信里会说,又买了几包盐、吃了几次水饺等。就这样寡淡无味的信,他们乐此不疲地往返着。

我忽然想起另外一个与大哥大嫂无关的事情,也是一个年长很多的同事,她是20世纪70年代结婚的。那时,没有汽车可以接新娘,骑自行车接就是很先进的方式了。同事当时在基层工作,结婚的路线要经过一段土路,她说他的新郎去接她,就是自己骑一辆自行车。用她的话说,路上遇到情况还要多次下车,比如遇到沟沟坎坎、遇到有水的地方都要下车。她的孩子现在已经在北京工作,她早就拥有了自己的汽车,可是她跟我讲当年的这段往事的时候,仿佛回到了当时,脸上荡着甜蜜的微笑。

我也跟他们一样,心里充满着甜蜜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