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其一

在昔闻南亩[1],当年竟未践[2]

屡空既有人[3],春兴岂自免[4]

夙晨装吾驾[5],启涂情已缅[6]

鸟哢欢新节[7],泠风送余善[8]

寒竹被荒蹊[9],地为罕人远。

是以植杖翁[10],悠然不复返。

即理愧通识[11],所保讵乃浅[12]

【注释】

[1] 在昔:先前。南亩:指农田。

[2] 未践:未曾亲自做过。

[3] 屡空既有人:常常贫困。《论语·先进篇》里说:“回也其庶乎!屡空。”这里是借颜回的典故,表示自己的安贫乐道。

[4] 春兴:春天的劳作。

[5] 夙:早。驾:车子。

[6] 启涂:启程,上路。缅:远。

[7] 哢(lòng):鸟叫。新节:新春时节。

[8] 泠风:小风,和风。

[9] 被:覆盖。蹊:小路。

[10] 是以:因此。植杖翁:指隐士。《论语·微子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11] 即理:这种道理。通识:通达之见。“即理愧通识”是说讲这种隐居的道理是有愧于通达的见识的。

[12] 保:保全。讵:岂。

【串讲】

从前听说过农田里的劳作,当年竟没有亲自做一做。如今既然像颜回一样常常贫困,春天开始耕种时又怎能再偷懒。一大早准备好车子,上路时心已飞到了田间。鸟声欢唱着新春,小风送来无尽的爽快。耐寒的竹子覆盖着荒僻的小径,这地方因为少有人来,所以显得离尘世很远。这才明白当年植杖而耕的那老人,何以悠然不愿再回俗世。说起这种隐居的道理虽然有愧于“通识”,但因这种生活而保全的,难道就没有深刻的东西吗?

【点评】

才开始田间劳动的作者,一方面对这种自然的生活充满了喜悦,另一方面也在思想上为自己的选择进行着默默的争辩。诗题中的“怀古田舍”,就是在田舍中怀古的意思。所怀的对象,都是当年与孔子有过思想冲突的隐者。这事实上,也是作者自己有关“出世”或“入世”的两种不同思想的斗争。新春田间生活的美好,让他觉得深深地理解了“植杖翁”,但从道理上讲起来,又觉得有愧于像孔子这样的“通识”之人。所以,在诗的最后他问自己,过这种躬耕避世的生活,所保全的难道就都是浅陋的东西吗?

诗中有句“鸟哢欢新节”,这个“哢”实在是用得好。哢的意思,一是如《广韵》所说的“鸟吟”。如《左思·蜀都赋》中的:“云飞水宿,哢吭清渠。”二是指乐声,如清朝姚鼐《往与长沙郭昆甫游》诗中的:“居然雅乐发遗音,岂肯繁弦奏新哢?”由此看,诗中的“哢”,形容的就是如同音乐一般悦耳的鸟鸣声。曾为陶渊明作传的梁昭明太子萧纲,就对这个“哢”字极感兴趣,其《和林下妓应令诗》云:“炎光向夕敛,促宴临前池。泉将影相得,花与面相宜。篪声如鸟哢,舞袂写风枝。欢乐不知醉,千秋长若斯。”唐宋以降,诗人对这个奇妙的字,用得就更经常。韦应物《简卢陟》诗云:“涧树含朝雨,山鸟哢余春。”韩愈《送郑十校理》诗云:“鸟哢正交加,杨花共纷泊。”欧阳修对这个“哢”字更是情有独钟,在其诗中竟用了六次之多。《与李献臣宋子京春集东园》诗云:“鸟哢已关关,泉流初决决。”《雪晴》诗云:“人闲乐朋友,鸟哢知时节。”《和游午桥庄》诗云:“鸟哢林中出,泉声冰下流。”《送高君先辈还家》诗云:“风晴秀野春光变,梅发家林鸟哢轻。”《题张损之学士兰皋亭》诗云:“雨积蛙鸣乱,春归鸟哢移。”《初春》诗云:“风丝飞荡漾,林鸟哢交加。”苏辙、黄庭坚、陆游等人,也无不使用过这个“哢”字。陶渊明对这个字的率先使用,可谓给千古诗坛带来一阵悦耳的音符。

其二

先师有遗训[1],忧道不忧贫[2]

瞻望邈难逮[3],转欲志长勤[4]

秉耒欢时务[5],解颜劝农人[6]

平畴交远风[7],良苗亦怀新[8]

虽未量岁功[9],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10]

日入相与归[11],壶浆劳新邻[12]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13]

【注释】

[1] 先师:指孔子。

[2] 忧道不忧贫:语出《论语·卫灵公篇》,原话是:“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3] 瞻望:抬头仰望。邈:远。逮:及。

[4] 长勤:长期劳动。

[5] 秉:操持。耒:犁把。泛指农具。时务:按节令进行的农活。

[6] 解颜:开颜。劝:勉励。

[7] 平畴:平坦的田野。交:吹过。

[8] 怀新:孕育着新的生机。

[9] 量:计算。岁功:一年的收成。

[10] 行者无问津:这里又是借《论语》中的典故,表达自己避世的情怀。《论语·微子篇》:“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欤?’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欤?’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津:渡口。

[11] 日入:日落。

[12] 壶浆:酒。劳:慰劳。

[13] 陇亩民:农人。

【串讲】

先师孔子曾留下教导说:“君子忧道不忧贫。”抬头仰望,觉得这个目标过于高远,对我有些不可企及,转念就想致力于劳动养活自己。拿起农具高高兴兴按时耕种,和颜悦色劝勉农人安于自己的生活。平旷的田野上吹过从远方刮来的风,长势良好的麦苗也饱含着新的生机。虽然还未能估计出一年的收成有多少,但眼前的一切就足以让人高兴了。耕种的过程中有时也休息,却没见有人像子路一样来问路。太阳落山时大家相伴回家,拿出酒浆来招待四邻。长吟着歌诗关起柴门,暂且让我安心做田野间的农民。

【点评】

“怀古田舍”的第二首,一开篇就揭出孔子“忧道不忧贫”的古训,对此,作者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只是觉得它过于渺远,不切自己的生活实际。从自己的生活出发,他所选择的还是勤勉耕作,自己养活自己的道路。而从具体的农业劳动中,他也切实感受到了生活的乐趣。不论是吹过的田野的风,还是欣欣然露出新的生机的麦苗,都让他感觉愉快。“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这是乐于归耕的田园诗人才能感觉到的生命消息,才能发现的美学形态。一经感觉和发现,便成自然浑成的妙句。“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劳动的意义并不仅仅在收获,那一过程本身,其实就寓含着生活的意义。在劳动的间隙,休息的时候,他有时又会想起孔子的故事,觉得自己像是“长沮、桀溺一类的人物”,因而就觉奇怪,怎么就没有一个“子路”来问津。这是一个颇有些幽默意味的联想,它同时也透露出,对于世道的兴衰,陶渊明仍是不能全然忘情。虽然自己选择了隐居的生活,但对孔子、子路一类的人物,从心底里还是存有某种希冀。

应该说,这首诗最突出的贡献,是在田畴新苗上,做出了新的审美发现。北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七说:“陶靖节诗云:‘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此语。非余老农,亦不识此语之妙。”(《王直方诗话》)与阮阅相先后的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一也说:“东坡称陶靖节诗云:‘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识此语之妙也。’仆居中陶,稼穑是力。秋夏之交,稍旱得雨,雨余徐步,清风猎猎,禾黍竞秀,濯尘埃而泛新绿,乃悟渊明之句善体物也。”明代主张“独抒性灵”的袁中道《珂雪斋集》卷二十一《次苏子瞻先后事》说:“子瞻虽未常以师道自予,而道德文章,实为诸俊人领袖……常在学士院闲坐,忽命左右取纸笔,写‘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两句,大书、小楷、行、草,凡写七八纸,掷笔太息曰:‘好,好!’散其纸于左右。”清朝乾隆年间的薛雪《一瓢诗话》中说:“‘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其妙处无从下得著语,非陶靖节能赋之,实此身心与天游耳。坡公云‘非古之耦耕不能道,非余之世农不能识’,正道不著也。”对陶渊明的这种审美发现的评价更进一步,认为是诗人“身心与天游”,把生命融入大自然创造出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