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我不践斯境[1],岁月好已积[2]

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3]

微雨洗高林,清飙矫云翮[4]

眷彼品物存[5],义风都未隔[6]

伊余何为者[7],勉励从兹役[8]

一形似有制[9],素襟不可易[10]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11]

终怀在归舟[12],谅哉宜霜柏[13]

【注释】

[1] 践:踏。斯境:此地。

[2] 好已积:时间已很久了。好:很。积:积聚。

[3] 悉:皆。

[4] 清飙:清风。飙:疾风。矫:高举。翮(hé):鸟儿的翅膀。

[5] 眷:念。品物:万物。

[6] 义风:和风,使万物生长的风。隔:阻隔。

[7] 伊:语气助词。余:我。

[8] 从:从事。役:事,行役。

[9] 形:身体。制:制约。

[10] 素襟:素志。易:改变。

[11] 离析:分离。

[12] 终怀:最终的怀抱。

[13] 谅哉:诚然。谅:信。霜柏:经霜耐寒的柏树。

【串讲】

我没有到这个地方,已经有了很多岁月。早晚看看这里的山川,一切都和从前一样。小雨冲刷净了高高的树林,清风托举着云中飞翔的鸟儿。一想到万物都自自在在,和风吹来全无阻隔。就想到我这又算是在干什么,勉强自己从事这样的工作。形体像是被什么制约着,但内心的初衷却不可改变。每天都梦想着田园,怎能长期地离开它?最终的怀抱仍在一叶归舟,那经霜耐寒的柏树,多么真诚可靠啊!

【点评】

乙巳岁是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这一年陶渊明正做着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钱溪在今安徽省贵池县梅根港附近,陶渊明因公赴京的途中路过此地,看着当地的山川草木,又一次产生了回归田园的思想。从诗中看,钱溪的景物给了他极佳的印象。一场小雨洗净了林木,鸟儿在清风中展翅飞翔,整个环境都给人一种清新、自在的感觉,这使苦于官场应酬的他不胜羡慕。诗篇从一开头就透露出一种对于自然山川的亲切感,这种感觉从“晨夕看山川”中不断加强,终于促使他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从而增强了回归田园的决心。与许多士大夫文人“身在江湖,心存魏阙”不同,陶渊明的诗中反复表达了身在行役、梦归田园的精神取向。诗中虽然也有不少的议论,但整体还是给人一种清旷幽远的气息。

这还不算陶渊明田园诗的典型作品,但它已经透露了陶渊明成为田园诗开创者的精神线索。由“晨夕看山川”到“园田日梦想”,由看到梦,由融入自然到融入田园,这条精神线索远远牵来,深深植入,包含着深切的生命托付。清代桐城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一说:“宋、元、明以来有一等诗家,如《西游记》传奇所说诸色妖魔,窃取真仙宝贝一二件,自据一山洞作狡狯,寻常兵力颇难收伏,而终非上真正道。其宝贝之来历作用源头,彼皆不足以知之。如阮公(阮籍)《咏怀》,太冲(左思)《咏史》,景纯(郭璞)《游仙》,陶公田园,康乐(谢灵运)山水,太白仙酒,杜公忠主悯时,皆为妖魔所窃,而其真用皆不存也。非但诗也,文字亦然,道德政事亦然。”这是以陶渊明为田园诗的“真仙宝贝”的。陶渊明之诗,半为田园而作,洵美且异,其田园诗的纯真之美,往往为他人所不及。宋代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说:“张平子(东汉张衡)作《归田赋》,兴意虽萧散,然序所怀乃在‘仰飞纤缴,俯瞰清流’,‘落云间之逸禽,悬清渊之魦鰡’。吾谓钓弋亦何足为乐,人生天地之间要与万物各得其欲,不但适一己也。必残暴禽鱼以自快,此与驰骋弋猎何异!如陶渊明言‘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此真得事外之趣,读之能使人盎然觉其左右草木无情物亦皆舒畅和豫。平子本见汉室多事,欲去以远祸,未必志在田园,姑有激而言耳,宜其发于胸中者与渊明不类也。”陶渊明这种胸襟诗式,影响后世形成田园诗派。唐代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继承了这一传统。李白、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诗词大家,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了一组大型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个时段六十首诗,仔细体验田园趣味。如《夏日田园杂兴》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秋日田园杂兴》云:“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都可以说是陶渊明田园趣味的生发、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