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犯罪概念[视频讲解]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事实中,能引起甲、乙之间民事法律关系发生的是(  )。[2017年真题]

A.甲向乙问路,乙因疏忽指错方向

B.甲赌博输给乙2万元并当场给付

C.甲、乙约定某日商谈“互联网+创意”合作合同

D.甲开车撞断乙公司的输电线,造成损失3000元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D

【解析】民事法律关系,是指民法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民事法律关系以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主要内容,民事法律关系产生意味着当事人取得权利、承担义务。A项,乙虽然指错了路的方向,但是在甲乙之间并不产生权利义务关系,不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B项,民法不调整赌博行为。C项,甲乙商谈合作合同,没有正式签订合作合同,在甲乙之间没有形成权利义务关系,没有产生民事法律关系。D项,甲撞断了乙公司的输电线,给乙公司造成了财产损失,根据《侵权责任法》规定,甲需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甲具有赔偿义务,乙公司具有收取赔偿款权利,甲乙之间产生了民事法律关系。

2.下列行为可以构成犯罪的是(  )。[2016年真题]

A.参加传销组织

B.多次敲诈勒索他人财物

C.雇佣童工清理客房

D.拐卖15周岁的男孩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B

【解析】A项,《刑法》第224条之一规定了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依据罪刑法定原则,参加传销组织不构成犯罪。B项,《刑法》第274条规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构成敲诈勒索罪。C项,《刑法》第244条之一规定的雇佣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是指违反劳动管理法规,雇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从事超强度体力劳动的,或者从事高空、井下作业的,或者在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等危险环境下从事劳动,情节严重的行为。雇佣童工清理客房不属于从事超强度体力劳动和在危险环境下从事劳动。D项,《刑法》第240条规定了拐卖儿童罪,该条规定的“儿童”是指不满14周岁的男女。15周岁的男孩不属于该罪中的“儿童”。

3.依照我国《刑法》第13条的“但书”规定,“不认为是犯罪”的条件是(  )。[2014年真题]

A.情节轻微的

B.危害不大的

C.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

D.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D

【解析】《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4.《刑法》第13条规定:“……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该“但书”规定的目的主要在于(  )。[2009年真题]

A.对已经构成犯罪的行为免予刑罚处罚

B.对已经构成犯罪的行为予以非刑罚处罚

C.给予司法机关确定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自由裁量权

D.避免轻微的违法行为犯罪化

【答案】D

【解析】我国《刑法》第13条设定了“但书”,“但书”是区分“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宏观标准。规定“但书”的刑事政策意义在于:可以缩小犯罪或刑事处罚的范围,从而避免给一些轻微的危害行为(或违法行为)打上犯罪的标记,有利于行为人改过自新,还可以合理配置司法资源,集中力量惩罚严重违法行为——犯罪。

5.犯罪的本质特征是(  )。[2001年真题]

A.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B.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

C.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D.犯罪是触犯法律的行为,具有违法性

【答案】C

【解析】犯罪的基本特征有三个:犯罪的本质特征,即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犯罪的法律特征,即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犯罪的法律后果,即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6.在罪刑法定原则支配下所体现的犯罪基本法律特征是(  )。

A.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B.刑事违法性

C.应受刑罚惩罚性

D.反社会性

【答案】B

【解析】刑事违法性是在罪刑法定原则的制约下体现出来的犯罪不可或缺的基本特征。虽然犯罪的基本特征中,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但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只有同时被刑法明文规定为犯罪时,才是犯罪。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犯罪中,属于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告诉才处理的有(  )。[2015年真题]

A.重婚罪

B.侮辱罪

C.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

D.遗弃罪

【答案】BC

【解析】我国《刑法》分则中明确规定的告诉才处理的案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侮辱罪;诽谤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虐待罪;侵占罪。其中,侵占罪是绝对的告诉才处理,其余4个犯罪是相对告诉才处理,即一般情况下是告诉才处理,在特殊情形下不适用告诉才处理。

2.影响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的因素有(  )。[2003年真题]

A.行为侵犯的客体

B.行为手段和方式

C.行为人的个人情况

D.行为人的心理态度

【答案】ABCD

【解析】影响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的因素或变量很多,一般认为,这些因素或变量主要有:行为侵犯的客体;行为的手段、方法以及时间、地点;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行为人的个人情况;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

3.下列情形可以不认为是犯罪的是(  )。

A.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偶尔与幼女发生性行为,情节显著轻微,未造成严重后果的

B.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盲人实施2次盗窃行为数额较大,且案发后能如实供述全部盗窃事实并积极退赃的

C.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

D.初次犯罪并积极退赃并赔偿被害人损失的

【答案】AB

【解析】《刑法》第13条“但书”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偶尔与幼女发生性行为,情节轻微、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该规定是“但书”规定对认定未成年人是否构成犯罪的具体适用。第9条第1款规定,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实施盗窃行为未超过3次,盗窃数额虽已达到“数额较大”标准,但案发后能如实供述全部盗窃事实并积极退赃,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系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在共同盗窃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或者被胁迫;具有其他轻微情节的。“不认为是犯罪”自然也不存在刑事责任和刑罚适用的问题。初次犯罪也是犯罪,不论其是否积极退赃或是否赔偿被害人损失。

4.下列关于我国犯罪形式意义上概念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是犯罪的形式概念

B.犯罪的形式概念是从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两个方面来界定犯罪的

C.犯罪形式意义上的概念是从主观恶性来界定犯罪的

D.犯罪形式意义上的概念是从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来界定犯罪的

【答案】AB

【解析】我国是从犯罪的实质意义和形式意义相结合来定义犯罪概念的,即犯罪是危害社会、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实质意义上的概念,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是犯罪形式意义上的概念。

5.犯罪的基本特征有(  )。

A.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B.人身危险性

C.刑事违法性

D.应受刑罚惩罚性

【答案】ACD

【解析】根据我国《刑法》第13条的规定,犯罪的基本特征有以下三个方面: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

答:(1)概念

我国刑法典第13条对犯罪下了定义: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2)基本特征

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社会危害性,是指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或可能造成这样或那样损害的特性。

a.社会危害性的决定因素:第一,行为侵犯的客体,即行为侵犯了什么样的社会关系;第二,行为的手段、后果以及时间、地点;第三,行为人的情况及其主观因素。

b.社会危害性的考察角度:第一,要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第二,要有全面的观点;第三,要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惩罚性。

2.简述决定社会危害性轻重大小的因素。

答:社会危害性,是指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或可能造成这样或那样损害的特性。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所以,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也就是指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危害性,犯罪的本质就在于它危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危害了社会主义社会。如果某种行为根本不可能给社会带来危害,法律就没有必要把它规定为犯罪,也不会对它进行惩罚。某种行为虽然具有社会危害性,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也不认为是犯罪。

决定社会危害性轻重大小的因素主要包括:

(1)行为侵犯的客体,即行为侵犯了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如危害国家安全罪侵犯的是社会主义的国体、政体和国家安全,因此,危害国家安全罪比其他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要大,是最危险的犯罪。放火罪、爆炸罪危害公共安全即广大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社会危害性也很大。故意杀人罪危害人的生命,故意伤害罪危害人的健康,二者的社会危害性就有所不同。

(2)行为的手段、后果以及时间、地点。犯罪的手段是否凶狠,是否残酷,使用不使用暴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危害性的轻重大小。

(3)行为人的情况及其主观因素,如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故意还是过失,有预谋或没预谋;动机、目的的卑劣程度;偶尔犯罪还是累犯、惯犯。这些情况,在社会心理上的影响是不同的,所以它们对社会危害性程度也是起制约作用的。

3.试述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之关系。

答:(1)社会危害性

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基本的特征。所谓社会危害性,即指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或可能造成这样或那样损害的特性。

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人民当家做主,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所以,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也就是指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危害性,犯罪的本质就在于它危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危害了社会主义社会。如果某种行为根本不可能给社会带来危害,法律就没有必要把它规定为犯罪,也不会对它进行惩罚。某种行为虽然具有社会危害性,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也不认为是犯罪。

(2)刑事违法性

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犯罪也是违法行为,但不是一般违法行为,而是违反刑法即触犯刑律的行为,是刑事违法行为。违法并不都是犯罪,只有违反刑法的才构成犯罪。只有当危害社会的行为触犯了刑律的时候,才构成犯罪。

(3)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关系

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的基础;刑事违法性是社会危害性在刑法上的表现。只有当行为不仅具有社会危害性,而且违反了刑法,具有刑事违法性,才可能被认定为犯罪。

四、辨析题(要求对命题进行判断并着重阐明理由)

1.请对“只要没有被法院实际判处刑罚的,就不认为是犯罪”进行辨析。[2004年真题]

答:(1)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

(2)犯罪具有三个特征,即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当受刑罚惩罚性。其中,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而依法应受刑罚惩罚性是犯罪的必要特征,但被法院实际判处刑罚不是犯罪成立的必要条件。

(3)被依法宣告判处刑罚,但没有被法院实际判处刑罚的,也被认为是构成犯罪。

(4)刑事责任的实现方式既有定罪判刑型,也有定罪免刑型。被人民法院宣告有罪但是免除刑罚处罚,同样是承担刑事责任的具体方式,因此,犯罪情节轻微,被依法免予刑事处罚的,虽然没有被法院实际判处刑罚,但也被认为是构成犯罪。

2.请对“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进行辨析。

答:(1)这句话是错误的。

(2)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社会危害性,是指犯罪行为危害某一社会形态中某种社会关系及其表现出来的利益形式的属性。具有一定严重程度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它揭示了国家将某种行为规定为犯罪的原因,阐明了犯罪与社会的关系,揭示了犯罪的社会政治本质。

(3)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一个重要特征却不是犯罪的本质特征。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不一定都是犯罪行为。如果一个行为没有违反刑法的规定,不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即使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也不可能构成犯罪。在罪刑法定原则支配下,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基本法律特征,体现了刑法的限制和保障机能。

(4)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特征,是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在法律上的表现。

五、法条分析题(要求符合立法原意和刑法/民法理论)

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财产,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请结合我国刑法理论分析该法律条文。

答:这是我国刑法上的犯罪的概念。据此可以认为,犯罪的一般概念是指危害社会已经达到触犯刑法的程度,并且应当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它具有以下特征:

(1)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这是犯罪的本质特征。作为犯罪本质特征的社会危害性,必须达到危害程度的严重性。犯罪与其他违法行为和不道德行为的区别在于各自的社会危害程度,也就是一个社会危害“量”的问题。正是因为它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才有将其确认为犯罪并予以刑罚处罚的必要。

(2)犯罪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刑法根据社会上的种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有选择地宣布某种行为是犯罪并做出相应的规定,这就使犯罪在严重的危害性特征之外,又派生出第二个重要特征——刑事违法性,表明犯罪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法律现象。它不但包括深刻的社会政治内容。而且具有明显的法律特性。强调犯罪认定上的法律特征,正是罪行法定原则的体现。

(3)犯罪行为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危害社会的行为不仅要达到触犯刑事法律的严重程度,而且必须是应当给予刑罚处罚的,才属于犯罪。刑罚当罚性是犯罪的重要特征,也是犯罪区别于其他违法行为及不道德行为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