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辨识证候的真假应注重脾胃症状

临床辨证,最难的莫过于病候出现真假证时,如何去辨清证的本质。临床遇到疑似于表里、寒热、虚实和燥湿之间的病证,诊断困难,需要四诊合参。如果四诊获得的症象之间出现矛盾该如何决定取舍?有前贤提出“证有真假凭诸脉,脉有真假凭诸舌”,认为证候出现真假,可依据脉象决断,如果脉象出现假象,则可“舍脉从证”,凭舌诊去判定。然而,临床所见舌象亦有真假,所谓“舍症从脉”和“舍脉从舌”的判定方法,都存在着不确定性。那么临床辨识证候的真假,究竟凭什么为最可靠依据?笔者从诸多的文献查阅与长期的临证观察,认为辨别证候真假应当注重于“脾胃”所表现的证候,其可靠性最强,临床碰到辨表里、辨寒热、辨虚实及辨燥湿时出现真假证,应以脾胃反应症候为主要判定依据,应用于临床甚验。

1.从脾胃症状表现辨识表里证的真假

如何判断一个证候,究竟治表还是治里?最早在《伤寒论》,仲景做出提示:“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临床所见“身疼痛”有表证亦有里证,若处急重之候,如何判定救里还是救表,主要看脾胃症状:如“下利清谷”为脾阳衰微,有下脱之危,急当救里;如“清便自调”,脾胃功能正常,则病在表,当治表。

辨别外感表证与内伤里证疑似之惑,最经典的著作是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外感风寒与饮食劳倦内伤,临床表现的共同症状:头痛、恶寒、发热,但两者存在本质的区别。东垣特著《内外伤辨惑论》警示后人,莫将内伤脾虚证误为外感风寒表证。论中认为辨别外感表证与内伤里证主要是在于有无脾虚气弱的表现(详见前《论<内外伤辨惑论>辨虚实本质及内外伤的相关性》一文),东垣提出的内伤似外感的辨别要点,给后世做出示范。《古今医案按·伤寒》载:“项彦章治一人,病发热恶风,自汗,气奄奄勿属。医作伤寒治,发表退热而益剧。项诊其脉阴阳俱沉细且微数,以补中益气汤进之。医曰:表有邪而以参芪补之,邪得补而愈甚,必死此药矣。项曰:脉沉,里病也……气不属者,中气虚也,是名内伤,经云:劳者温之,损者益之。饮以前药而验”。本案气虚内伤类伤寒表证,辨别主要在“气奄奄勿属”,是中气虚,为内伤之明证。

人类在发展进程中,经常遭到可怕的传染病侵扰。东垣时代发生的“内伤似外感”死亡率很高,从现代眼光来看,其发病相似,极似传染病。因为当时处境的人们抗病力极度低下,被感染的几率很高,病情烈性程度可想而知。东垣给外感病的“变异证”治疗打开了崭新大门,对后世中医治疗学影响很大。侯钓宝报道,治田姓15岁患者,高热恶寒、头痛呕吐,入院诊为病毒性脑膜炎,西医治疗仍高热不退,患者表现渴喜热饮,饮食无味,少气懒言,四肢无力,舌淡,脉虚软无力而数。治用补中益气汤加半夏、黄连、兰根。一剂热减,头痛呕吐止,能进食。二剂症除。中医辨治疾病,不在追寻致病的直接病因,而注重病因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证候反应,即“审证求因”。故在外感热病变化时出现脾虚气衰证候,就用补脾益气法治疗,这是东垣提出“内外伤辨”的真谛。

【病例1】

杨某,男,42岁。初诊日期:2011年10月21日。高热10天不退,用过“感冒”退烧药,在本院门急诊连续使用多种抗生素等治疗10天,高烧仍然不退,转中医门诊。诊患者:头痛恶寒,干咳少汗,纳呆便结,口不渴,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浮数重按无力。每天下午体温:39.2~39.6℃,血常规正常,肝功能:总胆红素:52μmol/L,ALT:153U/L,AST:92U/L。病始劳累后冲澡受凉,气虚邪陷不解,久用抗菌消炎徒伤胃气致肝功损害,用甘温除热法。处方:生晒参6g,附子10g,干姜6g,当归10g,白英15g,杏仁10g,茯苓15g,炙甘草5g。每天1剂,煎汁分次温服,1剂应,2剂烧退,3天后复查肝功能,总胆红素正常,ALT:56U/L,自觉症状若失。

2.辨寒热的真假,重点在脾胃的反应症状

病情出现寒热之假象,临床并非少见,一般认为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有时会出现与疾病本质相反的一些假象,如“寒极似热”“热极似寒”,即真寒假热证,真热假寒证。其实临床上寒热证出现假象,并非都是疾病发展到极期,在一些疑难病证,顽固性疾病亦颇为常见。寒热证候出现真假疑惑时的辨别,最重要的是求证于脾胃的症状反应。什么道理?因为人们对药物寒热性能的认识,主要来自口服后的脾胃反应。病证的寒热概念以及药性的寒热概念的形成,都是根据药物经口服,通过脾胃吸收所反映出来的征象表现,而逐渐总结出来的。所以脾胃对寒热病变的反应最为灵敏、确切。如真寒假热证,《伤寒论》的阴盛格阳证,假热之象表现“身反不恶寒,面色赤”,内有真寒表现“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脾主升清,脾主四肢,可见出现的真寒之象,为脾阳虚衰的“下利、肢厥”。反之,如真热假寒证,称“阳盛格阴”,其内热愈甚则四肢愈冷,故谓“热深厥亦深”,假寒表现“手足厥冷,脉沉”,而真热表现出“烦渴喜冷饮,口臭,大便燥结或热利下重”,为胃腑热盛之候,即是病的本质。

临床一些疑难病症,表现症状往往错综复杂,辨证处在寒热真假疑似之间,常用“投石问路”,即探病法,主要是观察脾胃的反应症状来做判定。叶天士言:“病人饮蔗即中脘不舒,顷之少腹急痛便稀,其胃阳大伤明甚”。“病人食姜稍舒者,得辛以助阳之用也”。这是食物试探法。最简便的探病法是饮水,所以问诊:“口渴喜热饮还是喜冷饮”非常重要。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寒热篇》辨“寒热真假”说:“但以冷水少试之。假热者必不喜水,即有喜者,或服后见呕,便当以温热药解之;假寒者必多喜水,或服后反快而无所逆者,便当以寒凉药解之。”临床实践表明脾胃对寒热的反应敏感度较高:若喜饮凉水多热证,喜饮热水多寒证,饮水越热越舒则表示阳气越虚。程国彭《医学心悟》提出:“因下元虚冷,频饮热汤以自救”,确为经验之谈。《古今医案·伤寒》记载:“喻嘉言治徐国珍,伤寒六七日,身寒目赤,索水到前,复置不饮,异常大躁,门牖洞启,身卧地上,展转不快,更求入井。一医急治承气将服。喻诊其脉洪大无伦,重按无力,乃曰:是为阳虚欲脱,外显假热,内有真寒;观其得水不欲咽,而尚可咽大黄、芒硝乎?”即以四逆加人参汤煎成冷服,再剂即“微汗热退而安”。俞震按此案辨别之要:“有漱水不欲咽,一证可据”。是由内有真寒(属水)而格水。类此医例现今杂志亦有报道。可见困惑于寒热证象模糊之时,唯是脾胃(开窍于口)之喜恶显露出了真相。

【病例2】

洪某,女,66岁。初诊日期:2009年4月11日。头晕目眩反复发作5年。近10余天眩晕发作,行走不稳,素有高血压病史,服用降血压药感脘胀恶心,易中医诊治。初诊患者,头晕寐差,目眩口干,舌红苔光剥少津,脉弦大。血压175/102mmHg。以水亏木旺治,投滋水平肝之方,眩晕依然,呕吐清水,食欲减退。复诊:体丰睑浮,劳累则气喘,口干须热饮,喜食用姜汤,腰膝畏寒,脉大重按无力。证属脾阳虚亏,命门火衰,以温脾补肾法,处方:党参15g,白术15g,茯苓20g,附子10g,干姜5g,山萸肉15g,丹皮10g,熟地25g,肉桂2g,山药30g,泽泻10g,炙甘草5g。每天1剂,嘱先少量频服。3天后纳增晕减,服7剂自觉症状基本控制,血压正常。第二年夏劳后饮凉,晕作恶心,投以原方,3剂即效。嗣后间断服用上方,追访半年,血压一直平稳。

3.辨虚实的真假,先察脾胃的症状与体征。

临床上虚证与实证发展到严重阶段,有时会出现假象,即所谓“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如何判别真假呢?有些医籍强调舌诊辨虚实,如《辨舌指南》言:“察舌可占正之盛衰”;“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但从临床实践看则不然,《古今医案按》言:“若以舌色辨虚实,则不能无误”。可见辨虚实,不可单以察舌为依据。有些医家提出辨虚实关键在脉象,如张景岳说:“虚实之要,莫逃乎脉”。其实以脉象决断虚实,亦存在不确定性。如《伤寒论》少阴病中的三急下证,脉象虽为微细,但证候表现出“口燥咽干”,“心下痛”,“腹胀不大便”等胃腑实热证候,须以大承气汤“急下之”。其少阴病脉微细表现只是“假象”,中土反映出的症候才是真相。

对“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的辨别,《顾氏医镜》做了阐述:“心下痞痛,按之则止,色悴声短,脉来无力,虚也;甚则胀极而不得食,气不舒,便不利,是至虚有盛候。”“寒积在中,按之则痛,色红气粗,脉来有力,实也;甚则默默不欲语,肢体不欲动,或眩晕昏花,或泄泻不实,是大实有羸状。”认为虚证则是胃脘痞痛,“按之痛止”,气短,脉无力;而实证寒积在中,“按之则痛”,气粗,脉有力。判别均以中土脾胃的反应症状与体征为依据。

治病察虚实,必先察脾胃之虚实,《医述·脾胃》言:“治病不察脾胃之虚实,不足以为医”。可见察脾胃之虚实对辨证很重要。脾居中土,旁系四脏。凡疾病的发展,虚实变化,大都会产生脾胃功能失调,出现腹部征象。日人吉益东洞曾说:“腹者生之本也,故百病以此为根,是以诊病必须候腹”。腹诊对中医临床辨证非常重要,尤其对病证虚实的辨别。丹波元简《诊病奇侅》极推崇腹诊:“以坚软拒按与否,可以知虚实也”。近代名医范文甫医案:“林某男性,发热九天,口不能言,目不能视,体不能动,四肢俱冷,医皆以为阴寒证。范老诊之,两手皆无脉,用手按其腹,病人用手护之,皱眉作苦楚状,诊两足趺阳脉动,皆有力,乃决其腹内有燥矢也。与重剂大承气汤投之,得燥矢五六枚,神志清楚,病瘥。”案中辨虚实提及诊趺阳脉,实际意义并不大,临床很少应用;本案判断着眼在腹部触痛拒按。《古今医案按》中亦有类似的李士材医案记载。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病者腹满,按之不痛者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腹痛的虚实鉴别要领,在于腹部切诊坚软拒按与否:腹痛按之痛甚为实证,如《伤寒论》小陷胸汤证,表现“正在心下,按之则痛”;按之痛减轻为虚寒证,如《伤寒论》小建中汤证,表现“腹中急痛”,喜得温按。临床报道,陈国权治黄某腹痛,呕吐,不食,有多次腹部手术史,住院诊断肠粘连伴肠梗阻,经禁食、输液、抗生素等治疗无效。患者神疲乏力,头晕肢冷,上腹广泛压痛,喜得温按,腹软便溏,属虚寒腹痛。用黄芪建中汤加党参治疗,10天后腹痛消失出院。本例肠梗阻,腹痛呕吐,病似腑气不通,但表现“喜得温按,腹软便溏,神疲乏力”,属脾胃虚寒证,故以温补获效。

辨别虚实从脾胃的反应症候上去判断,容易明了。所谓:“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病变实证主要表现出阳明胃腑实,虚证则主要表现为太阴脾土虚。比如喘证之危重症出现呼吸衰竭,究竟属虚证还是属实证,主要辨别就在脾胃。呼衰属虚,气息奄奄,气不接续,大汗淋漓,纳呆便溏,中气将绝,急需益气固脱,须用生脉、参附以益气固脱;呼衰属实,呼吸急促,气粗身肿,腹胀便秘,需速通腑宣泄,如钟恺立等报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出现腹胀便秘,配合大承气汤通腑治疗能明显提高效果。

【病例3】

葛某,女。63岁,初诊日期:2013年11月6日。腹胀阵痛12天,加剧2天。3年前因子宫颈癌做子宫全切手术,当时经过良好。西医诊断:粘连性肠梗阻,收入院。5天来以西药导泻、灌肠及中药攻下通便,效果不明显,感浑身乏力,行走气短,纳入恶心,转诊中医。刻诊患者:少气懒言,食欲不振,脘腹胀痛,少进粥汤则胀甚,偶得矢气则稍舒,腹胀以少腹为甚,按之软无所苦,后重便艰,尿少,舌淡苔灰黄腻,脉重按无力。证属中虚气陷,传导无能,故愈下愈闭,徒耗正气,愈致病笃。治当补中益气,以补启闭。处方:炙柴胡3g,炙升麻3g,党参30g,黄芪30g,肉苁蓉15g,白术30g,当归10g,白芍20g,枳壳10g,莪术10g,三棱10g,炙甘草5g。每天2剂,1剂少量频服,1剂煎汁保留灌肠。当夜觉肠鸣,得矢气,翌日便行,腹胀痛减;第3天排下黑便甚多,尿亦畅,舌苔转薄,能进食。停用灌肠,以上方加减调治半月而愈。

4.燥与湿的辨证主要在于脾胃

燥证与湿证是临床最常见病证,单纯的燥证、湿证诊断并不困难,但燥湿在病变过程中,常常出现燥中夹湿或湿病夹燥,甚至是燥证似湿,湿证似燥,出现假象时,给诊断带来了困难。《读书随笔》言:“燥湿同形者,燥极似湿,湿极似燥也。<内经>以痿躄为肺热叶焦,以诸痉强直皆属于湿,其义最可思。故治法有发汗利水以通津液,有养阴滋水以祛痰涎者。”临床常见:湿证表现口渴,便秘尿赤;燥证表现胸满,便溏咳痰。更有病湿脉涩,病燥脉滑。此类“湿证似燥,燥证似湿”之症象,临证不可不察。燥湿是由于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致的病证,体内水液不足则为燥,水液运行停滞即为湿。水液代谢与肺、脾、肾三脏有关,但主要在脾胃。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所以燥湿病证的形成主要责之于脾胃,故对燥湿病证的辨证,以脾胃的反应症状最为真实。

通常辨燥证与湿证,以口渴与不渴作区别,其实这种辨别比较模糊。阴虚内热多口渴,阳虚内寒亦有口渴,仲景早有明训,不可不知。水液赖阳气运化,才能输布,故不独阳热灼伤阴液,导致阴津虚亏,产生口渴,如阳虚不能蒸腾,阴液不能输布,致脏器水液润养不足,亦会口渴。所以“口渴”,有由津液亏耗,也有因水停不化,辨别主要依据口感与脾胃反应症状。阴液虚亏之口燥,渴喜凉饮,饮后脘腹畅快,症状随之改善;水湿停滞之口渴,渴喜热饮,或饮水不欲咽,或饮入脘腹不适,甚至水入则吐。

辨别燥湿,一般认为以舌诊较为可靠,其实不然,特别是老年人、久病,容易出现假象。昔曾治一老媪,76岁,纳食脘胀,肢困乏力,舌淡苔厚白腻满布,脉象弦滑。多处求医,大都以健脾祛湿法治疗,反致舌燥口渴,纳食减退,苔愈厚腻。视其形瘦素喜滋润食品,径以滋阴药投之,竟获奇效,纳进腻苔减大半。石寿棠谓:“六气伤人,因人而化:阴虚体质,最易化燥……即湿亦化为燥”。复杂之证辨别不可囿于表象,必须要问清饮食习性及体质特征,或先用饮食试探其胃肠反应情况,再下药则易中的。

燥湿证之表现不独与体质有关,还有明显地域性:西北地区多干燥,东南地区多潮湿。比如临床常见盗汗,大多责之阴虚火旺,治疗不外滋阴降火、养血敛汗,使用当归六黄汤、麦味地黄丸等。但盗汗不少属于湿郁化热,特别是东南之域患者,如叶天士说;“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本市地处沿海,盗汗因于湿热者屡见不鲜,因其表现有“状若阴虚,病难速已”特点,易于误诊,务须明辨。湿热内郁之盗汗,亦有午后潮热,口干肢困,但是渴不欲饮,身重脘痞,或恶心呕吐,口苦糊黏,或便溏不爽,尿短而赤,苔腻,脉濡数或滑数。如湿热久羁,伤阴耗液之盗汗,更与阴虚盗汗相似,尤须细辨,必详察脾胃诸症象,庶不致误。

【病例4】

金某,女,56岁。2013年8月21日。患肺结核8年,去年秋咳嗽咯血,间作盗汗,经抗结核治疗,症状缓解。今年入夏,时常头重如裹,心烦潮热,夜寐汗出,咳嗽气逆,几易西药治疗无效,感脘腹胀闷,纳食不振。转诊中医,以滋肺养阴,培土生金等法治疗,投百合固金汤、六君子汤等加减效果不显。复诊患者:头昏重胀,午后潮热,入夜盗汗,心烦口苦,咳嗽少痰,脘痞恶心,纳呆便溏,舌淡苔微黄腻,脉小滑数。肺结核盗汗,大都从阴虚火旺论治,但此证属湿热上蒸,迫津外泄,治当清宣利湿,和中理气。处方:桑叶10g,藿香10g,杏仁10g,茯苓15g,朴花6g,制半夏10g,瓜蒌皮10g,黄芩10g,米仁30g,竹茹10g,百部10g,蔻仁5g,谷麦芽各15g。服3剂盗汗即止,胃纳增加,再以上方加减调治2周,诸症悉除。

5.结语

临床辨证碰到表里、寒热、虚实、燥湿证候表现复杂,特别是急重病症,处于真假难辨之际,究竟凭什么为最可靠依据?李中梓《医宗必读·脉法心参》提出:“从症不从脉,从脉不从症”,“世有切脉而不问证,其失可胜言哉”。四诊合参,自不待言。但是如果四诊获得的症状与体征出现相互矛盾,让人难以定夺,此时究竟“从症”,还是“从脉”呢?临床观察,主要是从脾胃所表现的症象进行判别。

脾胃在临床诊治占重要位置,早在《内经》就提出脾胃在五脏六腑的核心作用,认为肝、心、肺、肾四脏应春、夏、秋、冬四时,脾通于土气,分旺四季,故谓脾旺四季不受邪。从方位看,东南西北分别主于四脏,脾土居中,旁系四脏。《灵枢·五味》提出:“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强调脾胃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在脉象诊断上:《素问·平人气象论》言:“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提出脉动以胃气为本,四时之脉若无胃气即为死证。金元医家李东垣根据《内经》精神,提出“内伤脾胃为主论”,确立了脾胃为脏腑的中心,给许多内伤病、临床各科提供了治疗大法。东垣强调“人以胃气为本”,在《脾胃论》中言:“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脾胃既伤,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人体防病复元全赖元气,元气充足与否,全在脾胃,“脾胃内伤,百病由生”,一旦发病,无不涉及脾胃。所以许多疾病的诊断辨证要充分考虑到脾胃,特别对病证出现真假疑似难决之际,往往在脾胃的表现症状中显露出真相。

上溯中医药形成历史,中药起源于“神农尝百草”,祖先对中药的性能认识,首先通过口尝与口服,从脾胃的反应征象中总结出来。如植物入口辛辣刺激,下咽燥热,继而食欲增进,消化旺盛者则属热性药;若植物入口淡无味,下咽即泛恶欲呕,甚至腹痛便溏者为寒性药。中药的给药途径,主要是口服,认识药性主要以脾胃的反应现象为基础,中药所起的清、温、补、泻等功效也是通过脾胃的消化吸收所产生的结果。所以辨别病证的真假,应该是脾胃所反映出来的症状最为可靠,临床实践亦表明如斯。

参考文献

[1]俞震.古今医案按[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

[2]牟重临.舌苔望诊须守常知变[J].辽宁中医杂志,1983,7(5):44—45.

[3]张仲景.注解伤寒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

[4]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5]侯钧宝.补中益气汤临床急救举隅[J].新中医,1994,26(3):37.

[6]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7]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8]邓铁涛.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9]魏长春.中医实践经验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10]李克光.金匮要略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11]陈明.金匮名医验案精选[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12]钟恺立,田丹,黄莺.大承气汤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2006,13(5):10.

[13]周学海.读书随笔[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14]石寿棠.医原·百病提纲论[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15]李中梓.医宗必读[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本文发表于《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4):1262-1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