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愤然离职

捕快,分为皂班壮班和快班。

张献忠应募的,是延绥府衙的快班。

快班的捕快,负责缉拿罪犯、传唤被告和证人调查罪证。

经过一个月的教习训练,张献忠已经成为府衙的捕快。

不久之后,天资聪慧的张献忠,在应招捕快中脱颖而出,担任领班捕快。

肤施至安塞的驿道上,延绥府总捕头袁明清,带着张献忠等二十名捕快,马不停蹄,向八十多里外的安塞赶去。

几天前的午后,安塞县张茆梁发生凶杀案。

延绥府得报后,第二天知府下令,要府衙带二十名捕快,赶到安塞张茆梁,调查取证,限五天之内,破获此案,将杀人凶手缉拿归案,还受害者及其家人以公道。

在安塞境内的驿站休息时,总捕头袁明清回过头来,看了一眼跟在身后捕快。

此时,一位头戴黑色瓜皮帽,外穿青衣外罩,内穿红色布料背甲,腰束青丝织带,身着崭新的捕快服装,腰佩锋利横刀,英姿勃发,彪悍勇猛的年轻捕快,引起了袁明清的注意。

袁明清凭着直觉,感觉身后的年轻人,比其它人迥然不同。

尤其魁梧的身材,刚毅的眼神,让人看后,过目难忘。

“嗨!小伙儿,姓什么,大名叫什么?哪里人氏?可否告诉明清?”

袁明清慢慢站起身来,意欲打听年轻人的状况。

袁明清声如洪钟,闭目养神的张献忠,惊愕地睁开双眼,转头看着袁明清。

“大人,卑职张献忠,定边柳树涧堡人氏。”

张献忠见总捕头问话,擦了擦脸上的汗水,腼腆地笑了笑。

其实,张献忠在教习和训练中,已经给袁明清,留下了深刻印象。

只是那时人数众多,袁明清没有记下张献忠的姓名。

别看袁明清是总捕头,虽然看上去干练老成,其实只有三十六岁。

魁梧的身驱,黝黑的脸庞。

剑眉下一双大眼,显得烱烱有神。

宽大的捕快服下,发达的胸肌,时隐时现。

尤其腰间的捕快佩刀,让人观之,不寒而栗。

“献忠,愿不愿意跟在咱身边,习习武艺啊?在明清看来,献忠的这副身板,是习武的好料呢!”

类似行伍出生的袁明清,见张献忠体格强健,气宇轩昂,有着一副习武的好身板,连忙试探着问了一句。

张献忠曾听老捕快们说起过,袁明清祖籍陕西韩城,家道中落,出身贫贱。

后来,袁明清曾去河南嵩山少林寺,拜高僧习武多年,武艺高强,刀枪棍棒样样娴熟,且为人正直,嫉恶如仇,深得乡民拥戴。

“卑职愿拜总捕头为师。请师傅受徒儿一拜!”

张献忠听罢袁明清的话,连忙疾步上前,双手抱拳单膝跪地,遂即拜袁明清为师。

“好小子,还真行啊!听见习武,倒头便拜。这反应,还真的很快呢!快快起来吧!从今以后,跟在明清身旁习武吧!”

袁明清见张献忠跪地拜师,轻轻抬起右手,拍了拍张献忠的肩膀。

“谢谢师傅收献忠为弟子。请师傅再受徒儿一拜!”

张献忠见袁明清欣然同意,脸上呈现出欣慰的笑容,连忙又一次倒头拜谢。

“好小子,快快起来吧!从明天起,开始练武学艺,将来会有大用场的。”

袁明清扶起张献忠,一掌拍在张献忠的肩头。

安塞的命案,在两天内,顺利告破。

第二天,疑犯押解至延绥派出治所,关进肤施大牢,静候知府审讯发落。

身在榆林镇的知府,得知疑犯押解到肤施,对袁明清破案神速,颇为满意,特意传话,嘉许袁明清。

命案原定由延绥知府,在肤施县衙公开审理。

后因此牵案涉及朝庭高官亲戚,疑犯亲属疏通关节,对知府贿赂银两,知府将此案强行压下,之后不了了之。

不久,血债累累的疑犯,放回安塞老家,得以消遥法外。

知府徇私枉法,官官相护的丑陋行径,激起安塞受害人眷属的哭诉。

受害人眷属,被延绥知府打入死牢,施与酷刑,延绥百姓怨载道,指责朝廷官吏贪赃枉法。

负责此案的袁明清,对此愤愤不平。

袁明清多次到知府衙门,找延绥知府论理,恳求知府秉公执法,惩治杀人凶犯。

“此案尔等不必再说。老夫自有主张。”

知府浸淫官场多年,通晓个中游戏规则,见袁明清为被害者抱不平,恨恨地拂袖怒骂。

知府原以为,袁明清是轻易放弃之人,此时见袁明清寸步不让,知府怒气冲冲,意欲以势压人。

“原以为知府大人,会大公无私,秉公执法,惩恶扬善,还被害人一个公道。没有想到,事到如今,竟然是如此的结果。哎!如今天底下,哪里还有公道可言啊!”

袁明清对知府收受贿赂,草菅人命,早已经气愤不已,不禁仰天长叹。

“袁明清啊袁明清,过往在老夫看来,还是个人才。如今在老夫看来,真是个撞了南墙不回头的死脑筋。老夫有言在先,假如尔等不再纠缠此案,老夫看在尔等以往的情份上,明天天亮之后,可以去肤施做知县。如果还在老夫面前胡搅蛮缠,休怪老夫不客气。何去何从,尔等就看着办吧!”

知府见袁明清丝毫不让步,先以做官引诱,后又蓄意恐吓。

“明清宁愿不做官差,即使回乡放羊种地,也绝不放过此案的。明清自知公理自然在,要为受害者报仇雪恨!”

袁明清见知府如此的下作,心里顿时非常气愤,瞪着双眼掷地有声。

知府见袁明清软硬不吃,无奈地摇了摇头,将案几上的茶杯,猛地摔在地上,愤愤然拂袖而去。

茶杯的碎片蹦得老高,将一旁的屏风打得“啪”的一声响,惊得袁明清一愣。

“堂堂知府大人,竟然是贪赃枉法,爱财如命之徒。朝廷官吏都是如此,堂堂的大明王朝,已经岌岌可危矣!”

第二天,袁明清从榆林回到肤施,将捕快的行头脱了下来,扔在捕快房的茶几上,带着铮亮锋利的捕快横刀,怒气冲冲走出府衙,回望一眼“明镜高悬”的金匾。

袁明清气咻咻地走出县衙,径直去了城南小客栈,打点即将远行的行囊。

傍晚过后,袁明清毅然离开肤施,背着极其简陋的行囊,出了肤施西城门,趁着黑夜向西而去。

当天午后,张献忠曾经问起此事缘由,却未能从袁明清那儿,得到明确的答案。

但是,张献忠从袁明清眉宇间,已经大致猜出了几分。

张献忠知道,袁明清是一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铮铮汉子。

辞去总捕头之职,毅然离开肤施城,远走他乡,是与安塞命案有关。

哪知道两天之后,安塞命案疑犯,被人刺杀身亡。

消息传来,延绥知府怀疑,是袁明清所为,连夜将此案上报朝廷。

朝廷接报之后,旋即向全国发出海捕文书,通缉疑犯袁明清。

张献忠自始至终,参与安塞命案调查取证,也知道案情的症结所在,对知府贪赃枉法草菅人命,愤愤不平。

因张献忠是袁明清弟子,张献忠怕遭到知府打击报复,不得不辞去捕快,愤然回到柳树涧堡。

张献忠半年的捕快生涯,匆匆结束,当初满腔的热血,远大的抱负,似水漂一般不知所踪。

张献忠从此案中,看到官场的腐败,看到百姓的无助,看到世间诸多的不平。

张献忠辞去捕快之后,回到柳树涧堡的农家小院。

每天清晨,张献忠早早起床,帮助母亲李艳打扫院子,帮助父亲张快晾晒红枣,用杂乱无章的家务事,打发着无聊的时光。

张献忠偶尔到坡下陈家大院,看看曾经的私塾教习室,回忆儿时的幸福时光。

然而,更多的是眺望城堡上官军箭楼,想着有朝一日,去当一名边兵,站在高高的城堡上,扛着长枪,站岗放哨巡逻,该是多么威武和惬意啊!

小院能困住张献忠的人,却困不住张献忠的心。

张献忠虽然人在柳树涧堡,心里却想着师傅袁明清。

张献忠站在柳树涧堡山坡上,看着从脚下蜿蜒而去的小道,久久眺望着期盼着,期盼袁明清早日归来,教习张献忠十八般武艺,以便将来除暴安良,为黎民百姓谋利益。

离开柳树涧堡之后,张献忠四处打听袁明清下落。

几个月之后,孤身一人的张献忠,去过榆林卫,去过西安府,也去过宁夏卫,走过数不清的山山水水,沟沟壑壑,沿途的城镇乡间,留下了张献忠满怀希望的足迹。

然而,两年已经过去,依然不见袁明清的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