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工程案例

1.沈大高速公路

沈大高速公路是中国内地第一条建设的高速公路,全长375km,双向4车道,路基宽26m,全线27座互通立交,服务区6处,设计速度100~120km/h。1990年建成通车,交通量以年均11.8%的速度增长,至2000年年平均日交通量已达到20613辆小客车,局部路段已达25963辆小客车,路面、部分小桥及桥面系等已破损严重,裂缝、车辙、龟裂、磨光等现象较普遍,已影响行车安全,并且服务区的停车场的规模、服务设施硬件条件、服务内容、服务水平均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量和用路人的需求。

沈大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研究始于2000年,研究阶段设计单位针对新建、扩建及扩建形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充分地比选了两侧对称拼接方案和单侧拼接方案,最后推荐两侧拼接为主、单侧分离为辅的扩建形式。沈大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于2002年5月开始,2004年8月改造完毕通车(图2-4),设计速度120km/h,有25处互通式立交分别进行了改扩建(除灯塔互通式立交为Y型、熊岳互通式立交为半苜蓿叶型外均为喇叭形),改扩建后的沈大高速公路路线视野开阔,线型舒缓,路基、路面、桥梁等各项控制指标均优于现行标准,是中国内地第一条改扩建为8车道的高速公路。

img

图2-4 沈大高速公路

沈大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建设中采用了分阶段、分路段、全封闭施工的组织模式。工程的主要技术创新为:既有路面加铺技术、路基拼宽技术、桥梁加固及拼宽技术。

既有路面加铺技术:充分利用原路面结构层强度,以“加铺为主、局部路面挖除为辅”,既满足技术要求又具有很好的经济性。

路基拼宽技术:重视拼宽软弱地基处理,原有路基挖台阶,新旧路基结合处铺土工格栅,提高新填路基的压实度,控制新填路基填料。

桥梁加固及拼宽技术:加宽桥梁与原桥上下部刚性联结,增强加宽部分的基础设计、减少新旧桥体的不均匀沉降,新老桥梁连接部分采用HLT植筋技术、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等技术。

另外,沈大高速公路改扩建对沿线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进行了重建。沈大高速公路改扩建开创了国内高速公路大规模扩建的先河,为其他类似工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广佛高速公路

广佛高速公路是我国的最早的高速公路之一,1986年动工兴建,1989年8月建成通车,东起于广州市横沙,西至佛山谢边,连接佛开高速公路,全长15.7km,设计速度120km/h,设计荷载:汽车-超20级、挂车-120,双向4车道,路基宽26m。

1997年8月开始对广佛高速进行拓宽,是国内首条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采用两侧直接拼宽的方式,横沙到雅瑶段由4车道拓宽为8车道,路基宽度为41m;雅瑶至谢边拓宽到6车道,路基宽度为33.5m,1999年10月拓宽后的广州至佛山高速公路正式通车。2007年,广佛高速再次进行扩建,雅瑶至谢边由6车道扩建为8车道,路基宽42m,全长8.5km,设计荷载:公路-I级。拓宽后的广佛高速全线设有5座互通式立交桥。同期对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进行了重建。

3.沪宁高速公路

沪宁高速公路全长274km,其中江苏段长249km,上海段长约25km,双向4车道,每车道宽3.75m,中央设3m宽分隔带,外侧设2.5m宽的紧急停车带,路基宽26m,设计车速为120km/h,1996年9月建成通车。

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扩建前期研究工作于2002年开始,开展系列专题科学研究:拼接路基软土地基处理方法与控制标准研究、现有路基评价与路基拼接综合处理技术研究、桥梁拼接技术研究、路面结构及路面再生利用研究、施工期交通组织及交通工程安全设施研究。总体设计采用“两侧拼接为主、局部分离加宽”的扩建方式,扩建规模为4车道扩建为8车道,整体式路基宽度为42.5m、采用老路两侧各拼宽8.25m的拼宽方式,分离式路基宽度为53m,采用13.5m(新建)+26m(老路)+13.5m(新建)断面,全线桥涵设计荷载采用汽车-超20级、挂车-120。全线改扩建桥梁233座/18252m,大桥特大桥20座/8717m,支线上跨桥53座。改扩建互通22处,新增互通3处,分离式立交114处,改扩建服务区6处。沪宁高速扩建工程(江苏段)于2003年10月开工建设,2005年6月半幅扩建完成正常运行,2005年12月全线建成通车,全线恢复正常运营(图2-5)。

img

图2-5 改扩建完成后的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

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全线是在不中断交通的条件下完成的,工程实施中既充分考虑了老路的利用,又对老路存在的病害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整治,工程建设既追求高质量又避免盲目高指标,在技术指标合理利用和旧材料利用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改扩建后的沪宁高速公路,大大提高了车辆通行能力,车流更加顺畅、快捷,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成为长江三角洲经济腾飞的黄金通道。

沪宁高速公路(上海段)扩建前期研究工作于2004年开始,针对上海市软土地基高速公路改扩建的工程特点和技术问题,结合本工程对高速公路拓宽技术展开研究,以实现“全残值利用、零废弃外运、多维度协调、高性能耐久”为目标,建立了一套适合于软土地区的高速公路改扩建设计技术指标体系,在老路评价、旧料再生、地基处理、路基结合、路面拼接、桥涵拼接6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软土地区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成套关键技术。主要科技创新如下:①构建了新老路基变形协调与控制技术;②建立了基于寿命协调的旧路结构评价与利用技术;③创建了软土地区高速公路拓宽工程协同设计方法与指标体系;④研发了零废弃混合旧料利用和高性能加铺材料设计技术;⑤提出了新老桥梁、涵洞协调变形控制指标和方法,以及桥梁上部结构拼接的新技术。成果全面支撑了上海沪宁、沪杭两大高速公路扩容拓宽工程,显著提高了上海门户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和使用性能,实现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建设目标,取得2.1亿元直接经济效益,并有力保障了上海世博会超常规的公路交通运输。作为示范,沪宁高速公路拓宽后已接待全国17个省市相关部门的观摩学习,成功改变了上海高速公路的社会形象(图2-6)。成果还在其他12项同类工程中得到推广应用。

img

图2-6 改扩建完成后的沪宁高速公路(上海段)

4.沪杭甬高速公路

沪杭甬高速公路是浙江省内第一条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从嘉兴开始,途经杭州、绍兴,最后到达宁波市,全长248km,设计车速为120km/h,原为双向四车道,1991年开工建设,于1996年全线通车。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四车道高速公路难以适应交通量的迅猛发展,堵车和交通事故频繁发生。为了确保高速公路的畅通,沪杭甬高速公路拓宽工程分三期实施:一期工程为杭甬红垦至沽渚段,全长44km,于2003年年底建成通车;二期工程为沪杭枫泾至大井段,全长95.612km,于2005年底建成通车;三期工程为杭甬沽渚至宁波段全长80.82km,于2007年12月建成通车(图2-7)。

img

图2-7 改扩建完成后的沪杭甬高速公路(浙江段)

采取的扩建方式为两侧拼接,分段逐步实施,路幅宽度分路段采用6车道和8车道两种。是国内第一条在不中断交通、不对车辆进行分流的情况下,按照“边营运、边施工”方式实施拓宽改造的高速公路,实现了扩建、运营两不误。

沪杭甬高速公路改扩建也开展了系列专题科学研究:通车条件下桥梁拼接技术研究,深厚软基高速公路拓宽工程关键技术试验研究,小跨径桥梁整体顶升技术研究,注浆法空心板梁绞缝维修技术研究,静压桩薄壁桥台处理技术。主要研究成果:①提出了拓宽路基的总沉降、工后沉降及差异沉降控制标准;②提出路面改建宜积极考虑轴载分布变化及工期较长的特点,进行分车道分期实施的动态设计;③提出拼接桥的桩基础沉降差≤5mm,适当加大拼宽桥梁的桩长,上部构造的刚性连接,在拼宽部分的梁板放置重物预压。

5.佛开高速公路

佛开高速公路是广东省通向粤西的交通大动脉,是全国高等级公路网国道主干线沈阳至海口高速公路的一段,其起于佛山市南海区的谢边,与广佛高速公路相接,终于开平市的水口镇,与开阳高速公路相连,途经佛山、鹤山、江门、新会、开平等市(区),全长80km,双向4车道,设计速度120km/h。佛开高速公路是广东省首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按FIDIC条款对工程质量、工程造价、工程进度进行管理而建设的大型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工程于1993年5月开工,于1996年12月工程全部完工并全线通车。

随着交通量的增加,佛开高速公路进行扩建建设,佛开高速公路(谢边—三堡段)改扩建工程,起于南海区谢边,与广佛高速公路连接,路线长度约46km,原位改造张槎、沙头、龙山和陈山互通立交,新建南庄、吉利和大雁山互通立交,新建雅瑶服务区,主要结构物有特大桥、大桥13148m/16座,中、小桥1553m/41座,涵洞66道,互通立交7处,通道70座,服务区1个。2012年12月改扩建工程完成。

工程扩建规模确定为4车道扩建为8车道,主要拼接方案为:以两侧拼接为主,在通过佛山市路段(从汾江大桥北岸至北江大桥南岸)采用集散加快速的方式,即外侧加宽车道设计速度为100km/h,主要供往返佛山市区域交通量的转换,原道路维持原设计速度120km/h,供佛山以远的车辆直行;在九江大桥路段采用单侧分离扩建方案(图2-8)。

img

图2-8 佛开高速公路九江大桥段

施工期间交通组织方案:路基、桥涵下部结构施工阶段,封闭旧路硬路肩,维持旧路双向四车道通行;路面施工,桥梁加固、拼接顶升施工,上跨桥梁拆迁施工阶段,半幅封闭,半幅维持双向四车道通行;互通立交改造阶段,以谢边-张槎、南庄-新基田-沙头-龙山、大雁山-陈山作为三个立交组,始终保持每个立交组中至少有一个立交能够正常通行;施工区长度为3~5km,中央分隔带开口长度65~200m,施工区限制速度不宜低于60km/h(图2-9)。

img

图2-9 佛开高速公路施工图期间交通组织

为提高工程的质量,业主会同有关单位进行5个专项研究:桥梁设计荷载技术标准专题研究、桥梁拼接方案技术研究专题研究、软土地基处理及路基拼接技术专题研究、节约用地措施专题研究、交通组织总体方案专题研究。主要研究成果:①对于分离式路段的桥梁设计荷载,旧桥仍执行“旧桥规”,新加宽桥梁执行“新桥规”;对于整体式路段的桥梁设计荷载,需拼接桥梁的新加宽部分执行“新桥规”,拼接成整体后的桥梁极限承载力需符合“新桥规”,正常使用状态按“旧桥规”验算。②简支空心板:采用铰缝与整体化层共同连接,新梁架梁并预压3~6个月后实施拼接;预应力混凝土T梁:纵缝拼接通过横隔板和翼缘板与旧桥实施拼接。根据联长新梁架梁并预压8~12个月后拼接。新旧结构间的中横隔板板连接,端横隔板不连接;连续箱梁:考虑到桥梁联长较长及新旧桥收缩徐变的影响,采用D80纵向伸缩缝临时拼接,成桥运营2~3年后再进行永久刚性拼接施工。③对于加宽路基软基处理采用复合地基方法(如水泥搅拌桩、素混凝土桩以及PHC管桩)进行软基处理,对于路基拼接段采用提高压实度、应用土工合成材料和挖台阶等几种措施提高路基拼接质量。

6.西潼高速公路

西潼高速公路是陕西最早修建的第一条高速公路,是潼宝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路线全长163.4km,其中,潼关至华阴段设计速度为100km/h,路基宽24.5m,华阴至西安段设计速度为120km/h,路基宽26m;西安绕城高速公路北段设计速度为120km/h,路基宽度35m,除西安绕城高速公路为6车道外,其余路段均为4车道高速公路技术标准。

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潼高速公路的4车道通行服务能力已无法跟上经济发展的节奏。西安至潼关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于2008年10月全面开工,其中潼关至华阴段采用设计速度100km/h的双向8车道高速公路标准,整体式路基宽度为41m;华阴至西安段采用设计速度120km/h的双向8车道高速公路标准,整体式路基宽度为42m。

西潼高速公路改扩建采用两侧直接拼接加宽为主,局部分离的扩建方案。施工组织是采用“边施工边通车”的模式,改扩建工程采用分项工程同步交叉施工、分幅通行的施工方法,对处于同一施工序列的分项工程合并考虑;拼宽路基施工维持既有四车道的通行,路面施工维持2至4车道的通行。2010年西潼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正式建成,由4车道扩容至8车道的西潼高速公路,彻底改变了以前车辆拥堵的状况。图2-10为西潼高速公路改扩建前和改扩建后的道路情况。

img

图2-10 西潼高速公路

西潼高速公路的主要技术创新:①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技术,为减少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量,降低路基工后差异沉降,主要采用五种地基处理方法:重锤夯实+砂砾回填处理新路基、灰土挤密桩+灰土垫层处理新路基、水泥搅拌桩+灰土垫层处理新路基、碎石挤密桩+砂砾垫层处理新路基及抛石挤淤处理新路基处理。②旧料的再生利用技术,铣刨料分别采用泡沫沥青冷再生和水泥厂拌冷再生,节省造价2800万元;废旧轮胎加工成橡胶粉改性沥青作为应力吸收层的结合料,既解决反射裂缝、渗水等问题,又变废为宝,减少了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