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解读与现代研究 Explanations and Modern Studies

1.《黄帝内经》的发病观 Idea about disease in the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

《黄帝内经》发病学思想体现在致病因素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轻重转归等方面,其内容可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素问·经脉别论篇》《素问·皮部论篇》《灵枢·百病始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等篇中,从不同角度阐明疾病发生的因素。

《黄帝内经》认为体力的强弱和致病因素是一切疾病发生的两个重要方面,并以此确立了体内外多种致病物质皆为“邪”这一主要病因学概念,本篇所说:”邪之中人,或中于阴,或中于阳,上下左右,无有恒常。”还引出生命物质、构造和功能皆为“正”这一概念。《素问·评热病论篇》“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即疾病的发生,取决于正邪两方面,体强而正气充者,虽有致病因素,可免于发病;相反,体弱正衰,而病邪乘之,便不可免于病。正如《灵枢·百病始生》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两虚”指虚邪及人体正气虚。”两实”指正常的气候和人体的正气充盛。“虚邪”不是发病的决定条件,起决定作用的在身体正气的虚与不虚。体现了以内因为主的发病思想。形成了中医“正邪相搏”的发病学说。

在疾病发生上,首先,外邪致病是发病的外部因素。外邪指来自自然界的多种致病因素。《黄帝内经》中,又把外邪分为正邪和虚邪。其次,饮食、情志、劳倦是发病的重要因素。再次,先天体质因素如脏腑、气血阴阳、皮肉筋骨的差异决定着个体对病邪有不同的易感性,并表现出不同的发病倾向。

在发病部位上,《黄帝内经》认为,发病部位随浸入邪气性质而不同,风先犯上部,湿先犯下部。同时指出邪气侵入人体,其所客之处不一定发病,往往发在机体较浅的部位,反之,发病部位未必是邪气直接侵入的地方。如本篇所说“: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阳则溜于经。”

2.正邪Normal pathogenic factors

《黄帝内经》将外邪分为正邪、虚邪。本篇所说“: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正邪指正常的自然气候,遇人体劳累汗出或饮食后等腠理开泄之时(“虚时”),侵袭人体,尽管“正邪之中人也微”,但因能够伤人,故又称正邪,一般不需治疗。正邪是感天之正气而中人见微的一种病邪概念,其症候特性有微见于色,若有若无,病机特点为邪留不去,日久渐成伏邪。

3.虚邪 Deficiency pathogenic factors

虚邪指四时不正之气,即虚邪贼风,《素问·八正神明论篇》“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灵枢·刺节真邪》“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根据其致病特点,对症施治。

虚邪入侵的前提是正虚。《灵枢·百病始生》曰“: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素问·八正神明论篇》曰“: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虚邪乘人体正气虚衰之时伤人致病,正气虚衰是虚邪伤人的前提条件。

虚邪致病力强,病变多端。“虚邪”侵犯人体的途径是由外而入。《灵枢·百病始生》曰“: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素问·太阴阳明论篇》还将“虚邪”与饮食起居伤人相对比,强调“虚邪”由外伤人“: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虚邪”致病力强,病情深重,症状表现剧烈。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特意将“正邪”伤人之轻浅与“虚邪”伤人之深重对比“:虚邪之中身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