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诚直论:上海市语文学科德育基地的思考与实践
- 陈军主编
- 6914字
- 2021-06-18 11:03:27
上海市彭浦初级中学 王凯

作者介绍
王凯,中共党员,现任教于上海市彭浦初级中学,任语文教研组长。于漪老师说:教学必须在“得”字上下功夫,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对语文学习产生情感和趣味。语文教学中,我以“得”
字为着眼点,深入研读文本,力求每节课让学生都有所得:或从文章的思想性入手,带领学生体验感悟人物的悲欢离合;或从文章的关键词句入手,引导学生敲打词句感悟文字的魅力;或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情境,赏析主人翁和作者的至真情感……语文教学关键是一个“活”字,对“活”的理解是多种多样的,有教学模式上的改变,有教学手法上的更新,因人因文而异罢了。但万变不离其宗——让学生有所“得”。于漪老师说: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达到育人的目的,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陈军校长提出“修辞立其诚”这一研究命题,给了我很好的切入点。期望通过对“诚”“直”的深入研讨,让课堂充满人性的光辉。
作文立其诚
针对初中学生作文语言表达贫乏的现状,分析导致这一现状的深层原因。结合《上海市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探索初中作文教学的基本路径及方法。提出作文立其诚的观点,进一步解读真实写作是作文立其诚的前提,言为心声是作文立其诚的本质。
初中学生作文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语言表达。作文语言往往词不达意,生搬硬套,表达缺少表现力,缺少真情实感等。《上海市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针对写作部分明确要求:初中阶段要掌握三类文体的基本写作特点和写作要求,能根据作文题目、有关情景或材料,确定写作要点和中心;能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选取符合题意的材料;能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写出感情真实、内容充实、中心明确的文章;能记叙自己熟悉的人、事、物,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并能以自己的生活为基础,展开想象和联想,表达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
研究“基本要求”我们要特别关注“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自己的生活为基础”这些语句。其核心是强调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自己的生活为基础。因此,我认为“作文立其诚”可以很好地解决语言表达存在的问题。
一、作文立其诚的提出
“作文立其诚”是对“修辞立其诚”的化用。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修辞立其诚”。“修辞立其诚”语出《周易·文言传》,是用来解释《周易》的《乾》卦“九三”爻辞的。历代名家对“修辞立其诚”的解读各有千秋。孔颖达说:“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宋人的理解则有不同。程颢说:“能修省言辞,便是要立诚;若只是修饰言辞,为心只是为伪也。”朱熹说:“修省言辞,诚所以立也;修饰言辞,伪所以增也。” 王应麟也说:“修辞立其诚,修其内则为诚,修其外则为巧言。”清人傅以渐、曹本荣则认为:“修辞立其诚,以实言为实行,精神更无走作,不至业而始修,直图所以居业者。
抛开历代名家所处的立场和解读的角度产生的分歧,可以看出他们都强调了“诚”的重要性。从写作的角度,我认为“修辞立其诚”就是强调语言美和心灵美的和谐统一。而初中学生作文存在的很大问题就是缺少“诚”而导致表达匮乏、胡编乱造、假话连篇;选材没能反映现实生活而导致立意空洞。因此,我提出“作文立其诚”。
二、真实写作,作文立其诚的前提
真实写作是与虚假写作对立的。叶圣陶曾经说过:“我所谓实际作文(即真实写作),皆有所为而发,如作书信,草报告,写总结,乃至因事陈其所见,对敌斥其谬妄,言各有的,辞不徒发。而学生作文系练习,势不能不由教师命题。学生见题而知的,审题而立意,此其程序与实际作文异。”(《叶圣陶答致教师的100 封信·答宋育瞳》)反观我们的作文教学,许多老师不都是直接命题,简单解题后让学生匆匆作文吗?课堂写作很容易变成与真实写作对立的虚假写作。
什么是真实写作呢?我们可以借鉴先进的作文教学的做法。先进的作文教学从两方面来展开思考:一是生活的真实,二是写作过程的真实。从第一层面的生活的真实而言,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抛弃急功近利思想,就是要有真实的生活需要,有自己想写的真实的写作内容,而不是为老师而写作,为分数而写作。特别是在预备、初一年级不要“喋喋言教法”,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过渡照应等等。而是要创设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然后引导学生写自己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如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让学生写触动灵魂的展品。在作品赏析时抛却章法构建,大家一起品鉴作品内容是不是来自博物馆这一特定环境,对这一展品的描述或感受是否触及读者的灵魂。再比如写一次春游,评价作品时把描述“真实的生活”作为第一评价要素。在“ 真实的生活”这一纲领的引导下,逐步唤醒沉睡于学生心中的“诚”,逼走常存学生笔端的“假大空”。
初二年级,就可以带领学生进入认识真实写作的第二阶段。比如,学生常以为作家一提笔就能写出完美的文章。这就不真实,因为完美之作是作家经过反复推敲修改甚至推倒重来才写出来的。又如,学生以为作家动笔之前就把文章写作内容和形式想得清清楚楚,写作不过是把心里的想法写到纸上的过程而已。这也不真实,因为作家写作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修改、不断发现、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正如郑板桥《题书斋联》所写“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真实的写作就是从粗糙的初稿开始,让他们体验写作中选材构思的挣扎、纠结;让他们感受文思枯竭的痛苦、绝望。以此让学生了解写作的真实过程,从而生成自己的写作策略和技能。
这些真实的写作过程我们从来没有告诉过学生。写作中应该让学生体会到如何把原来粗糙的变得完善,把原来模糊的变得清晰,把原来肤浅的变得深刻,这才是写作的真实性,而且是对真实写作更深刻的理解。这一过程也是去伪存真的过程,更是从“诚”向“修辞”过渡的过程。带领同学们反复雕琢,让作品表达真情实感,让文章展现清晰思路,让作文呈现深刻立意。
三、言为心声,作文立其诚的本质
钱梦龙老师说:“一个人在常态下写文章,不外乎两个目的:生活中有所思有所感,需要倾吐;需要把所思所感写出来与别人交流。”钱梦龙老师认为写文章的目的是“倾诉”“交流”。这就是“言为心声”。言为心声即为“诚”。如何激发学生写作时隐藏在心中的“诚”?如何由浅入深地让学生“言为心声”?我觉得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多阅读,常写练,培养学生写真实自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对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我们往往会发现,同学们作文程度差异明显,在一大部分稚嫩之作中,总有一些同学的作文让老师都拍案叫绝。
稍作了解便会发现,这些同学之所以“会写”,完全缘于他们已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平时注意多看、多思。多看了,心有所思;多思了,心有所感。这时写作下笔如有神,洋洋洒洒,一挥而就。作文程度差的同学,总是非常羡慕那些作文屡屡被拿来当范文的同学,但却苦于不知如何提高,其实关键就在于多阅读常写练。同时,长期的阅读习惯将会成为写作素材之源泉。因此,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
如何培养学生写真实的自我呢?我认为,日记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日记除了写日常的所思所感,更要承担检验同学们阅读的工具。我要求同学们每周写一篇读后感,每周写一篇诗词简析,同时结合教材“学习建议”部分安排他们在日记中进行人物赏析、改写、续写等写作活动。比如教完《变色龙》,我安排他们从奥楚蔑洛夫、叶尔德林、赫留金及周围的人中选择一位进行评论,写出自己的真实看法;教完《我的叔叔于勒》后,安排学生通过想象,描述一下于勒在美洲的生活,等等。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是基石。缺少扎实的基石,作文立其诚就会成为水中浮萍、风中飘絮。
其次,赏析名作,感悟名家“诚”“直”美。作文教学中,常常有老师要求学生写作文要使用描写,使用修辞等方法来提高作文的表现力。甚至有老师在作文中要求学生必须有几处修辞、几处描写。这种“枷锁”式的方法,常常出现生搬硬套的弊端。我觉得这种教学方法失在缺少对“作文立其诚”的思考。这种忽略学生情感体验的生硬“枷锁”只会增加学生对写作的恐惧。
在教授《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锤炼语言篇)这节作文课时,我设置了如下环节。
请同学们看手中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赏析这几组文字,共同探究其妙处。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倒、照、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飘、贴)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罩、盖、笼)着轻纱的梦。
朱自清《荷塘月色》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推、摇、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贾岛《题李凝幽居》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浓、闹、来)。
宋祁《玉楼春·春景》
同学们在讨论中体验人物之情感,感受诗文之妙境。回答问题时,他们从人物情感的角度,从社会环境、人物背景的角度相互辩论各抒己见。如赏析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时,他们从生活的真实入手,从人情世故的角度分析“推”、“摇”之无生活、无礼节。我明确名家的选择后,他们或欣然点头,或赞叹不已。在争论中,在体验中,在感悟中,他们感受到了语言之美,美在真实,更美在真诚。
综上所述,在初中作文教学中,“作文立其诚”的要旨就是让学生在起始阶段写真实的生活,同时认识真实写作的过程。这一阶段是“诚”的基础。在这一认识层面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认识“修辞”的本质——言为心声。
《提高作文语言的表现力》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 掌握从“制造对话”到“设计对话”的写作手法。
2. 掌握从“经历”到“经验”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学生提前研读两篇2018 年中考满分作文《真的不容易》(两文选材:文1 写中考前妈妈为“我”洗脚;文2 写采莲人的生活)。
课堂实录:
一、导入,构建互动话题
师:前两天发给大家两份去年的中考满分作文——《真的不容易》,我相信这两天大家都有深入研读。大家畅所欲言,你们觉得这两篇中考满分作文,好在哪里?
生:第一篇使用了语言描写,写出了妈妈对我的关爱。
师:语言描写有什么特点吗?
生:开篇就直接写妈妈的语言,语言非常朴实,有真情,有生活气息。
师:说得很好。你从情感的角度分析语言,这个角度是对的。特别是“有生活气息”,可见你关注生活,有生活体验。还有其他视角的解读吗?
生:我觉得开篇就直接写妈妈的话,这叫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师:嗯,说得很棒。你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作品,视角很独特。
生:老师,我觉得文1 写中考前妈妈为我洗脚,洗脚过程中,我发现了妈妈的不容易。选材很生活化,也很感人;文2 选材写采莲人的生活,关注这一看似富有美感却又很辛苦的劳作生活,作者的选材很好。
师:很好!你关注写作素材,从选材的角度品析作文,并且说道“选材生活化,也很感人”,可见“生活化”的素材更能感动读者。同学们,还有高见吗?
生:文2 中间部分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老人、青年人及孩子们等采莲人家的生活,而文章最后作者展开议论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也很好!
师:好的实质是什么呢?
生:是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师:棒极了!面对满分作文我们都有自己的标准,我们从语言表达的角度,从选材的角度,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去深入思考两篇作文满分的原因。那是我们的视角,也是我们心中的标准,那么我们来看一下中考作文评卷的标准是什么?
PPT 展示“上海市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师:“上海市中考作文评分标准”总共分为ABCDE 五档。同学们研究一下,根据我们平时作文练习得分的情况看,我们的作品多集中在哪些档次?
生(异口同声):B 档的较多。
师:如果我们要把我们的作文升格到A 档,我们就要比较一下我们作文评分的A 档和B 档有什么区别。今天我们只关注“语言表达”这一项。同学们比较一下,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有什么主要区别?
生(齐答):B 档的作文只要求“语言通顺、简洁,用于规范”,而A 档的作文要求语言表达在此基础上还要“有一定的表现力”!
师:同学们都有火眼金睛!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探讨一下,看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作文升格,让自己的语言表达富有表现力。
二、作文升格——从“制造对话”到“设计对话”
师:作文中离不开人物的语言描写,我们看一段某同学的语言描写,大家讨论一下,看这段语言描写有没有表现力?
(PPT 展示某同学作文片段)
生1 :老师一直说写作素材要来自生活,要有生活真实。我觉得这段语言描写非常生活化。有表现力。
生2 :我觉得这段语言描写非常单调乏味。虽然语言生活化,但这些语言描写总是“妈妈说”“我说”“小云说”,形式上非常单调。所以我认为没有表现力。
生3 :我也认为没有表现力。这段文字都是单调的对话,并没有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所要表达的人物形象。
师:同学们的发言太精彩了。你们关注了语言要有生活真实、语言的组合形式,更关注了语言要体现人物形象个性。真是太棒了!我来说说我的看法:从语言的内容上看,他的语言描写来自生活,体现了“作文立其诚”。但从形式上看,确实太单调了。单调的形式就会让读者审美疲劳,甚至感受不到画面感,体验不到人物的性格及情感。我把这种单调的“你说、我说”,像流水线上生产的语言形式称为“制造对话”。那么怎么升格呢?我们来研究一下鲁迅在《故乡》中是怎么“说”的。
(PPT 展示):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我吃了一惊,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突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我愕然了。“不认识了吗?我还抱过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幸好母亲也进来,从旁说:“他多年出门,通忘却了。你该记得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忘了?真是贵人眼高……”“哪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生1 :我发现鲁迅在描写人物语言时很精彩!
师:怎么精彩?
生1 :我老家也是浙江绍兴的,我和鲁迅是老乡。我过年回老家时有时也能听到这种语气的话。不是生编硬造的语言。
师:说得很好!作文立其诚嘛!
生2 :杨二嫂的第一句话,提示语放后面,这就起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表达效果。提示语也有变化,不是“你说,我说”之类,甚至有些语句直接就不用提示语了。
师:提示语的变化有什么好处?你举例来解释一下。
生2 :如第一句“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提示语强调了“尖利的怪声”,这就让我们感受到杨二嫂说话声音很高很尖,那这个大妈就会是很泼辣的。后面她的语言直接就不用提示语,可以看出她说话直截了当,更能体现她的尖酸刻薄。
师:分析得很透彻!我把这种提示语富有变化的语言称之为“设计对话”。很显然这种语言描写更具有表现力。同学们总结一下,语言描写的升格有哪些路径。
生1 :语言表达要生活化,要有地方特色。
生2 :提示语要富有变化,体现人物的情感。
生3 :语言描写要从“创造对话”转变为“设计对话”。
三、作文升格———从“经历”到“经验”
师:刚才我们从语言描写的角度探索作文升格的路径。下面我们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寻找提高语言表现力的方法。同学们回顾一下我在表达方式方面给你们作文的评语,经常提出的不足是什么?
生:好像是叙述过多,表达方式单一,流水账。
师:是的。我们作文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更有同学一叙到底。我们常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平”不仅仅体现在构思上,也体现在语言表达上。我们的作文往往是平铺直叙的“经历”多,而表达自己观点和感受的“经验”少。那么什么是“经历”和“经验”呢?
生:从你说的“平铺直叙”以及“观点和感受”来看,我的理解是:“经历”只写过程;“经验”应该是观点和感受。
师:聪明!从你的发言可知:你听课很专注!你的观点也非常正确!我们知道中国古诗词很美,许多诗词就美在既有“经历”也有“经验”。我们来鉴赏一下如下诗句,同学们来感受一下,哪些是“经历”和“经验”?
(PPT 展示):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
生1 :“会当凌绝顶”就是要登上泰山的顶峰,这应该是经历,而“一览众山小”
应该是作者杜甫的感受,应该就是他的经验了。
师:“一览众山小”是写诗圣登上泰山纵目远眺看到的景象呀?怎么成“经验”
了呢?
生1 :“会当”不是“将要,一定要”的意思吗?那表明杜甫还没有登上泰山。
所以说“一览众山小”只是他凭经验的感受。
师:太棒了!你不但语言表达很好,对诗文的理解更是细致深刻!
生2 :“飞流直下三千尺”是运用夸张修辞手法的写景,是作者李白的经历所见。“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作者的想象,想象可能靠的也是经验。
师:(竖起大拇指,同学鼓掌)
生3 :“老骥伏枥”是叙述,可以理解为经历。“志在千里”应该是想象。作者是通过想象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吧。
师:你的解读也非常正确!其实,我所说的“经历”就是作者的所见所闻,这时所用的表达方式是叙述。而“经验”就是作者的所思所想,这时用的表达方式是抒情或议论。这样就使得语言富有表现力。大家来总结一下,作文升格的又一路径是什么?
生1 :写作文时,不能只叙事,还要有自己观点和感受。
生2 :我补充一下。写作时表达方式不能单一,要有叙述还要有议论、抒情。
生3 :最好记的总结应是老师说的,写作要从“经历”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