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智能通络治疗仪

智能通络治疗仪是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设备。整体辨证治疗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达到了该研究领域的国内领先水平。临床应用性能稳定,疗效确切。该设备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第一批中医诊疗设备(图2-10)。

图2-10 智能通络治疗仪

【仪器原理】

按照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想,根据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等机理,选择有效经络和有效穴位,对疾病分证型治疗。

智能通络治疗仪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直接作用于经络穴位和病变部位,促进血液循环,扩张血管,促进淋巴回流。使用后,毛细血管明显扩张,免疫力增强;对关节疼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胃肠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有明显疗效。通过对病变神经、肌肉的刺激,使之兴奋,发生收缩反应,促进患处血液循环,改善肌肉蛋白消耗,防止肌肉大量失去水分及发生电解质、酶物质的破坏,抑制肌肉纤维化,防止肌肉纤维变短、变厚、硬化,延缓肌肉萎缩,可使炎症消散。锻炼肌肉,增强肌力,矫治脊柱畸形,延缓及减轻椎间关节、关节囊、韧带的钙化和骨化,改善全身钙、磷代谢及自主神经功能。

【操作方法】

1.根据病情选择相应治疗穴位。

2.将药物贴片固定于所选穴位。

3.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处方、治疗深度、治疗温度、治疗强度、治疗方法、治疗频率、单次治疗时间。

【临床应用】

智能通络治疗仪主要应用于中医科、神经内科、康复理疗科、疼痛科、骨伤科、针灸科、儿科、妇科、烧伤科等,用于治疗中风及外伤引起的肢体瘫痪、疼痛、麻木等,颈、肩、腰、腿痛及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等,以及胃脘痛、便秘、癃闭等内科疾病。

1.膝骨关节炎

患者取仰卧位,取患膝血海、梁丘、内外膝眼4穴,选择中医“痹证”模式,治疗幅度及深度根据患者的个人感受及耐受程度进行调整。每次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2.脑卒中后弛缓性瘫痪

患者取卧位,选择中医中风病治疗处方,患侧上肢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患侧下肢取环跳、足三里、丰隆、解溪,治疗幅度20~40Hz。每次20分钟,每日1次。

3.腰背部肌筋膜炎

患者取俯卧位,选择腰背部敏感痛点或根据中医腰痛病处方选穴,选择适当极板固定。每次30分钟,每日1次,10日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日。

4.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

患儿取舒适体位,选用接骨续断药物贴片,结合针刺治疗。每日针刺后,将药物贴片固定于曲池、内关、肩贞、臂臑4个穴位,处方选择“痿证”,深度Ⅱ级,温度1级,强度4~9级,视患儿耐受情况而定,选用平补平泻法。每次20分钟,每日1次,20日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0日。

【注意事项】

1.智能通络治疗仪不是诊断设备,没有诊断功能,需要通过医生“望、闻、问、切”做出明确诊断后,方可使用治疗仪进行有效的治疗。

2.急性化脓性炎症、恶性肿瘤、活动性出血、活动性结核者禁用。

3.体内有金属异物、植入心脏起搏器者及孕妇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