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用中医诊疗设备与临床应用
- 王富春主编
- 1760字
- 2025-02-17 20:35:30
十二、脑循环系统治疗仪
脑循环系统治疗仪采用先进的芯片编程,将多年来医疗单位的治疗经验编制成处方,以多波形叠加、低频调制中频、红外辐射自控及专用一号通络液药物导入作用于穴位上,达到和针灸、按摩、热敷热疗、药物透入相同的治疗效果(图2-12)。

图2-12 脑循环系统治疗仪
【仪器原理】
治疗仪有多组穴位器/电极,同时设有多种治疗方法,可供选用,并由医生根据患者的治疗需要选择一组或多组以至全部输出功能。
治疗仪可提高脑血流量、改善脑微循环、改善神经传导功能、恢复肢体主动运动,并通过某些具备功能的神经纤维向上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形成中枢性代偿,进而达到促进肌肉神经系统的康复、促进肢体功能早期恢复的目的。
【操作方法】
1.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相关病情、既往病史、发病部位、头颅皮肤情况、有无感觉迟钝或障碍、对温度的耐受情况、体质、心理状态等,并告知患者操作目的及配合要点,保证治疗室适宜温湿度。
2.洗手,准备脑循环系统治疗仪、电源线、电极片,必要时备屏风,帮助患者排尿后取舒适体位。
3.协助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暴露头部,注意保暖;正确连接导联线与电极片,遵医嘱将电极片放置于患者头部相应穴位或部位,以固定带妥善固定;连接电源,打开开关,根据医嘱调节时间,按“启动”键并根据患者情况与主诉调节强度。
【临床应用】
对中风及脑外伤引起的偏瘫、面瘫、截瘫后遗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1.小儿脑性瘫痪
将脑循环系统治疗仪的电极片固定于患儿两侧乳突后侧,将辅助电极置于患肢,调节适宜的刺激强度,每次30分钟,每日2次,30日为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2.脑卒中吞咽障碍
在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常规吞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以脑循环系统治疗仪电刺激乳突处、廉泉穴、天鼎穴。先将头部A、B两组治疗装置的电极放于双侧耳后乳突处和双侧眉弓的外上方,该装置输出低频仿生无序脉冲,根据患者的耐受度调节频率,常用22~71Hz,治疗时间为20分钟;将肢体C、D治疗装置的电极置于廉泉穴、天鼎穴处,该装置输出低频调制中频菱形波脉冲,根据患者的耐受度调节频率范围,常用0.06~1.20Hz,治疗时间为20分钟。头部与肢体治疗可同时进行,每日2次,连续14日为一个疗程。
3.高血压脑出血肢体功能障碍
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结合脑循环系统治疗仪治疗。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将C、D、E路躯体脉冲波输出的电极放在瘫痪肢体的主要肌群上,用电极布带缠绕固定,注意松紧适宜。上肢于肱二头肌起止点处各放置一片电极或指伸肌和腕伸肌肌腱各放置一片电极;下肢于股四头肌起止点各放置一片电极或腓肠肌外侧两端各放置一片电极。治疗仪设置原则为在患者能耐受的前提下,刺激越强治疗效果越好,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强度逐步增大,逐渐增加治疗时间。
4.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协助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暴露头部,注意保暖,正确连接导联线与电极片,遵医嘱将电极片放置于患者头部相应穴位或部位,以固定带妥善固定;连接电源,打开开关,根据医嘱调节治疗时间,常为20分钟,按“启动”键并根据患者情况与主诉调节强度。观察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情况并保持有效沟通,及时询问患者的感受,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节仪器,1周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5.脑梗死
在抗血小板治疗、控制血压和血糖、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康复治疗、预防感染、对症支持治疗和常规护理等的基础上,采用脑循环系统治疗仪辅助治疗。协助患者取舒适的体位,备皮,用湿棉球清洁需粘贴电极片部位的皮肤,去除残留的角质层,主电极安置于两侧乳突区,辅电极安置于患侧肢体。由于个体差异,刺激强度从弱到强慢慢调整,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20分钟,每日1次,12日为一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3日。
【注意事项】
1.禁忌证
(1)有出血倾向者,如脑出血急性期、凝血功能障碍等。
(2)严重心脏病或植入心脏起搏器者。
(3)有颅内感染或颅内肿瘤者。
(4)有颅内血管金属支架植入者。
2.使用清水清洁皮肤,禁用酒精。
3.电极片可重复使用,应注意黏性,及时更换。
4.机械手表应远离治疗区。
5.严禁拽拉治疗线。
6.治疗帽禁止浸泡或高压消毒。
7.避免靠近胸部。
8.避免靠近微波治疗、高频手术设备。
9.治疗帽内可使用一次性帽子。
10.注意调整输出强度,防止强度过高造成患者不适。
11.观察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情况并保持有效沟通,及时询问患者的感受,维护隐私,注意保暖;治疗结束撤去用物,安置患者于舒适体位,进行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