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饭票》的故事让人毛骨悚然。

主人公没有名字,赶着大篷车,从一个村子到另一个村子,把大篷车当舞台,摆上煤气灯,靠一个男孩卖艺赚钱。

男孩是残疾人,没有四肢。他会背雪莱、莎士比亚的诗、圣经故事、《葛底斯堡演讲》。

观众把男孩当怪物看,图个新鲜。

两人相依为命。冬天到了,生意越来越差,一场演出只能赚几毛钱。

主人公来到一个大镇子,发现了一只会做算术的公鸡,就买了下来,幻想着能发大财。

既然有了公鸡,男孩就没用了。

大篷车在一座铁桥边停了一会,桥下是冰冷的河水。再次上路的时候,男孩已经消失,车厢里只有一只公鸡。

《饭票》是个荒诞讽刺的短篇,黑暗压抑,极具张力。

李悦把两份稿子排好,修改了零星的错字,用别针夹住,装进了一个印着“同德学院”的牛皮纸大信封。

7月13日是星期六。上午10点多,李悦打完篮球,去了一趟使馆区。

美使馆的签证中心外照例排着上百人的长队,几个黄牛在附近转悠。刚子背着小包,看见李悦,兴奋地打招呼。

“兄弟,可把你盼来了!”刚子笑道。

你为什么总是这么开心。

“美元什么价?”

“美元近期需求强劲,跟上回一样10.8,跟我走!”

李悦之前有700元现金,都给了母亲,身上只有杜文衡给的100美元。他换回了1080元人民币。

其中有一整刀100张10元的大团结,银行原封,根本没拆开。

“谢谢刚子哥,生意兴隆。”

“兄弟客气!”

李悦来到使馆侧门,等了一会,把《海边的曼彻斯特》、《饭票》稿子交给凯特。

“哪个更好?”

“我更喜欢《饭票》,但《海曼》的文学价值更高一点,你自己看吧。《海曼》给《纽约客》,《饭票》你帮我投一下《大西洋月刊》之类的杂志。”

《大西洋》是老牌文学杂志,编辑部在波士顿,风格保守、严肃,曾经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地位比《纽约客》高得多。

不过,它后来衰落了。

凯特打开信封,翻了几页,道:“稿费最高的只有《纽约客》。威廉说,只要是你的稿子,他都要。”

“对了,你跟肖恩先生说一声,稿费不用那么高,最好跟别人一样。”李悦讲了一下自己的计划。

“我懂了,你想出版。可你写的是短篇小说,怎么出书?”凯特问。

“出小说集。我打算写一两个长篇。”

“我的打字机要不回来了。”

“你给我拿几个色带,快用完了。”李悦道。色带相当于打字机的墨水。

“好吧。”

中午,李悦请詹姆斯、凯特在全聚德吃烤鸭。现在的全聚德口碑还不错,价格也很实惠,一只烤鸭卖12元。

詹姆斯带来了女朋友佩内洛普,褐色头发,据说有一点希腊血统。她不算很漂亮,但气质很好。

佩内洛普是波士顿大学的,也是名校,来燕京大学做一个交流项目。

三个洋人刚来华夏,没见过烤鸭,很快就埋头猛吃。吃完饭,詹姆斯、佩内洛普坐公共汽车走了,李悦送凯特回使馆区。

“使馆周末休息,我没什么事。你现在就走吗?”凯特看了他一眼,低下头,有点舍不得。

“干活。”

“那我先发传真。你还欠我一顿饭。”

“我欠你100顿饭。”

李悦回到同德学院,坐在小档案室里,伸了个懒腰,准备写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少年派》(Life of Pi)是扬·马特尔的杰作,2001年出版,销量超过了1000万册,还得了英国的布克奖。

这是一部长篇,故事很简单,一个男孩和一只老虎在太平洋上漂流了227天,奇迹般生还。

《少年派》写得太牛了,表面上很好玩,内部充满了隐喻,历史,信仰,文化,潜意识,天花乱坠,应有尽有。

2012年,李安把它改编成了电影,全球票房6亿多美元,一口气拿了11个奥斯卡提名,得了4个大奖。不过,电影版太复杂了,加了很多情节,没有小说那么纯粹。

《少年派》没法直接抄,必须改一下。一是他和作者的文化背景不一样,二是要做到风格统一。

第二天是周日。

晚上,杜文衡请李家吃饭,选在了莫斯科餐厅。他有老一辈的风范,要派学院的小轿车接送客人、定包间,被李悦严厉拒绝。

莫斯科餐厅在北展边上,曾是京城少数几个吃西餐、俄餐的地方。八十年代大家还很穷,老百姓没几个吃过老莫的。

邓雁、李然、李盈都换上了最好的衣服,还是显得寒酸。大家跟邻居借了自行车,骑到老莫,杜家已经在等着了。

大家寒暄了5分钟。李悦道:“妈,您现在相信了吧?”

“你真会英语?”邓雁道。

“那当然,您儿子全京城英语排前2000名,包括洋人!”李悦信口胡吹。

“第一名是谁?”杜雨问。

“不知道,我估计是钱钟书老先生。他那个英语,对吧,几乎无法评价。咱们进去。”

家人们第一次来,望着金碧辉煌的大厅,古怪的巨幅油画,闪亮的杯子,精细的瓷盘,反光的不锈钢刀叉,一脸不耐烦的服务员,既紧张又兴奋。

“得花多少钱?”邓雁拉住李悦,低声问。

“很便宜。”

“一会你把账结了。”

“妈,不用……”

杜文衡给客人们倒上葡萄酒,向邓雁敬酒,感谢她培养了个好儿子,李悦讲课没几天,杜雨、杜晨的英语水平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蹭蹭往上涨,已经会用英语骂父母了。

“哪里哪里。”邓雁忙道。她喝了一小口酒,心中窘迫骄傲,欣慰感激,说不出什么滋味。

嗯,会好起来的吧。

大厅里坐满了人,一个乐队冒出来,演奏《山楂树之恋》。服务员陆续上菜,牛肉、牛排、羊排、鱼、奶油烤杂拌,摆了一大桌子。李悦教妈妈用刀叉,每样都分一点尝尝。

两家人聊了半天高考,李悦、杜晨乱说一通,气氛热烈。杜文衡介绍了很多高校的情况,李然认真听着。

杜文衡想,李家老实本分,父母很用心,三个孩子都会有出息。这么看来,李家其实不差。

有李悦在,这个家肯定会兴旺发达。

不过,他们家实在是穷。

李悦英语好,弹琴好,眼界谈吐都是一等一的,杜文衡有了思维盲点,根本想不到他这么穷。上回李悦如果直说,他肯定一次性给他2400元学费。

“这孩子,怎么不说呢……”

转眼过了一周。

7月21日,星期天上午,李悦终于写完了《少年派》小说,累得差点吐血。他给凯特打了个电话,拿着沉甸甸的稿子,骑车去使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