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基础科学
- 重生1985从家教开始
- 饭口
- 2134字
- 2022-10-06 18:28:21
“不对吧?”杜晨皱眉道,“牛顿有什么用?万有引力定律、微积分又不是秘密,一发表全世界都知道了。”
“英国为什么叫日不落帝国?因为基础科学。不只是英国,牛顿把人类文明提升了一个层次。”
杜文衡、卫淑兰默默点头,杜雨低头思考。杜晨却道:“英国强大,是因为珍妮机、蒸汽机!”
“一点关系也没有。我问你,洋务运动说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个话对不对?”
杜晨一脸迷糊,道:“对?”
“你动动脑子,就知道当时的认知荒谬到了何种程度。他们看见了战舰,就以为只有战舰。实际上,战舰只是建立在基础科学之上的一个小小的幻象。你基础科学落后,就是全面落后。”
基础科学才是降维打击。应该给你们看看《三体2:黑暗森林》,不过还得等20多年。
“你的意思是,我应该学理论物理、数学、计算机?”杜雨问。
“不是。”
“到底学什么!”
“我刚才说的是历史,500年、1000年的尺度。基础科学门槛非常高,不是你想学就能学的。假如世界上都是爱因斯坦,早就乱套了。”
“你说了半天等于没说。”杜晨托腮道。
“兴趣,干你最热爱的事。你不会想着考试、学分、论文、学位,只会疯狂工作,废寝忘食,发挥你的全部潜能。说白了,追求你自己的梦想,就是你对祖国最大的贡献。”
“哥哥,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混吃等死,怎么办。”杜晨说着,整个人摊在椅子里。
“我也是。”李悦道。
杜文衡默默听着,越想越觉得有道理,突然猛拍桌子,吼道:“好!”
“爸?”
“李悦,你说得太好了,很有启发。我要写一篇文章,把咱俩的对话发表在《华夏青年报》上,题目我都想好了,叫《什么是最大的贡献:和青年朋友的一次谈话》,怎么样?”
“嗯……”
《青年报》策划了一个专题,和著名教授约稿,谈年轻人的未来。杜文衡是理工科出身,熬了几夜,怎么也写不出来。
他想,只要整理一下李悦的话,就是一篇影响深远的文章,秒杀其他教授。
还可以做报告。
老杜变身青年导师,溜达了半天,掏出一根破旧的钢笔,庄严道:“这是我恩师的笔,退休时送我的。现在,我交到你手里。”
压力太大了。
好恐怖。
李悦吓了一跳,忙起身道:“我不要笔,我要钱。您给我100美元,咱俩两清。”
“钱我给,笔也给你。”
“笔您留着,在不久的将来,您会遇见一个最杰出的学生,这钢笔送给他。”
“你就是那个学生。”
“不是!”
李悦废了半天话,得到了5张20美元钞票。他和杜文衡约定,等他老人家百年之后,再把笔拿走。
杜文衡点燃一根雪茄,意犹未尽地道:“差点忘了,你是她俩的老师。按老规矩,我应该办个谢师宴。”
“爸,太好了,咱们去吃西餐!崇文门的那个饭馆。”杜晨喜道。
“没问题。”
八十年代,崇文门开了马克西姆、美尼姆斯两家连锁西餐厅,非常昂贵,一顿饭要花掉好几个月的工资。
“叔叔,您请客可以,但别太贵了,咱们吃顿便饭,您最好能邀请我们全家,咱们两家人聚聚。”李悦道。
杜文衡暗想,刚才高兴过头了,自己还没有人家孩子会办事。他忙道:“好,我正式邀请你的母亲和家人。再陪我喝两杯?”
“好的。”
同德学院电子工程系在一栋80多年历史的老楼里,红砖墙长满了爬山虎,郁郁葱葱。下午,杜文衡走到档案室门外,忽然听见了一阵怪异的机械声。
嗒嗒嗒……叮!
打字、换行的声音清脆悦耳,无穷无尽。
丝般顺滑。
李悦打字极快,想也不想,像一台全速运转的缝纫机,密集的敲击声连成了一条线。
杜文衡听了3分钟,除了中途换打字纸,竟然没有一丝停顿。
效率这么高?
打字比说话还快。
李悦一口气工作了4个小时,把《海边的曼彻斯特》写了一半,累成了狗。下午5点,他去杜文衡的办公室,给凯特打了个电话。
“《暴风雨》退稿了?”
“恭喜你!你已经征服了《纽约客》,现在是他们最重要的作家!《暴风雨》在下一期杂志发,他们要画一张整版插图,一整页纸!画泰坦尼克号!稿费有12500美元,已经转给我了!”
“多少钱?”
李悦吓了一跳。
“12500美元!”凯特得意地说。
“咋弄的?”
凯特只有18岁,还是小孩子脾气,飞快地讲了一遍。前几天,她给威廉·肖恩打了电话,假装是李悦的经纪人,骗到了12500美元的巨款。其中,2500美元是稿费,其余10000美元是创作津贴,不用交税。
在《纽约客》的历史上,这笔稿费绝不是最高的。在肖恩看来,《暴风雨》有实力得普利策奖,花多少钱都值。
“你快来找我。威廉人很好的,要用传真机采访你,还邀请你来纽约玩!他们有一个酒会!”
“威廉·肖恩?”李悦又震惊了。
“看来你也不算很孤陋寡闻,就是他。我说你很穷,买不起机票,他答应定头等舱的票,住在广场饭店!”
“凯特,咱们不急。等我写几个小说、攒点钱……我先请你和吉米吃个饭。”
“按照我国的礼节,你要单独请我。”凯特认真道。
“好,我先请你们俩,再请你。”
李悦又给燕京大学打电话,和吉米聊了几句,约一起吃饭。他挂掉电话,只见杜文衡正盯着自己。
“你要给杂志写稿,赚钱?”杜文衡英语不好,听得一知半解。
“对。”
“学生就应该好好念书,赚钱干什么?”
“给您建实验室。”
“不用!”
第三天是星期五,《海曼》终于写完,和预期的差不多,刚好有2万字,30多页纸。
李悦还写了另一个短篇小说,叫《饭票》。它只有8000字,结构简单,他只花3个小时。
它是科恩兄弟2018年的电影《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里的一段。
科恩兄弟很厉害,《巴斯特》讲了6个独立的小故事,都发生在19世纪末的西部,精致、漂亮、骇人听闻。
《饭票》是其中最好的一个,也最适合改成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