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寒食

寒食是在清明节一二日之前。

01

单单地看“寒食”二字,似乎与姣好的春日毫无关联,反倒有种萧瑟冷清之感。可是小时候的寒食,真的是热闹得很呢。

寒食那天,家家户户的小孩子都跑出来寻找柳树,胆大点的孩子,三五下就爬上一棵粗粗的垂柳,一边折柳枝一边往下扔。我们小一点的孩子,在下面乱成一团,抢那些软软的刚长出嫩黄色叶子的柳枝。

然后抱着这些柳枝跑回家,挨个儿给家里的每一扇门的两边歪歪扭扭地插上或者绑上柳枝,那种认真劲,比看动画片都入迷。

我小时候不懂为什么寒食的时候要在门口插上杨柳枝,晒太阳的老人说,插上柳条,一切坏的都不会进到家里来了。我不懂,只是觉得好玩。

后来长大了,再也没有去做“向门两旁插柳枝”的事了。但后来读的书多一点就明白了,原来是为了纪念一个叫做“介子推”的清风之士。

《左传》上记载,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替介子推叫屈,晋文公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山西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结果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被烧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从此,人们在介子推抱柳树而死的这天禁火插柳。

知道了这个故事以后,就觉得这个冷清的节日又多了一份壮烈悲情的意味。

02

这个时候的天气很好,阳光也很温柔,有些植物也长得很好。

有一种植物,叫做“榆钱”,一簇一簇地挤在枝条上,远远看去,像古时候串起来的成串的青铜币。折下来一枝,对着一簇榆钱直接咬下去,口齿间就溢满了一种若有若无的清香,大概是春天的味道。

我今天把榆钱的照片发给我一个在异地的朋友,他说,想吃榆钱窝窝了。把摘净洗净的榆钱揉到面粉里,上锅蒸熟,拿出蒸屉时,就像一个跑了很长路的人,汗津津地冒着汗气。小时候弃之如敝履,现在却对它多了一种别样的感情。

待插完柳枝,吃了榆钱窝窝,小孩子们便各自揣着一个煮熟的鸡蛋去学校了。到了学校里,每个人开始打扮自己的鸡蛋,拿出水彩笔,在上面涂涂抹抹,有的还写上字:常胜将军。

然后,就开始碰鸡蛋了。谁的鸡蛋壳硬气,谁就越厉害,被碰碎鸡蛋的小孩哭丧着脸,要么把鸡蛋送给赢的人,要么自个儿找个没人的地方愁眉苦脸地吃掉自己的“常胜将军”。再硬气的鸡蛋,遇上耍流氓的,比如那些威风凛凛拿着鸭蛋或者鹅蛋的人,也要自认倒霉。

我吃早饭的时候,在桌子上轻轻磕了一下鸡蛋,慢慢地剥着壳,想起了很多年前,遥远的、逐渐变得越来越模糊的寒食。

还记得那些年的寒食,我坐在班里的小凳子上,用彩笔认真地在白色鸡蛋上画满彩色的线条和花朵,一笔一划。然后拿着自己的鸡蛋,托着腮看前排的小男孩们绷紧了神经,睁大眼睛看着两个鸡蛋碰撞的那一刻。

现在,连杨柳都已经没有人再去折了。想必,介子推也很寂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