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亮剑》出版

周一的时候。

陈铭章回到燕园,发现自己有对象的消息,已经传遍了整个燕园。

显然五四文学社家庭日的相关消息,已经被成员们传了出去。

陈铭章笑了笑,不以为意。

这个时候的大学,还没有早恋之类的事,毕竟恢复高考老三届,多的是成家有孩子的学生,更不要说有对象这种事了。

女生挺着大肚子到学校报到、在学校生下孩子,根本就不是啥稀罕事。

陈铭章上完课,就来到了五四文学社。

今天是个好日子,《亮剑》要开卖了!

当然,《亮剑》一套三册,共125万字,一套总售价3.9元,每册售价1.3元。陈铭章依旧是按照10%的版税来,也就是卖一套《亮剑》,他可以拿到0.39元。

新华书店的拿货价是一套《亮剑》3元,相当于卖出一套可以赚0.9元。

原本陈铭章打算是等《文汇报》连载完《亮剑》,再整书出版,只是《文汇报》一天连载一章太慢了,陈铭章都等不及了,再与《文汇报》沟通后,陈铭章便决定出版《亮剑》。

燕园、清华园等高校的广播,都在早上播报陈铭章小说《亮剑》出版的消息。

此时的五四文学社,已经来了不少北大学生来购买《亮剑》了。

一个人舍不得花这么多钱买,那就两三个、甚至四五个人凑合着买一套。

当然这是学生,如果是老师,那就显得大方得多,一买就是一整套。

毕竟哪怕是讲师,工资都要比普通工人高得多。

也就五四文学社的成员,不用花钱购买,因为陈铭章给每个社员一人赠送一套,算是五四文学社的福利。

赠送的每一套《亮剑》,都有陈铭章在扉页亲笔写着赠送给谁,赠送日期,祝福语。

赠送给李为民的书,李为民强烈要求陈铭章在扉页增加一句话——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新华书店,就采购了足足三万套《亮剑》,投放在京城,看看销售情况,要是书受欢迎,还会采购更多,全国售卖。

一整天下来,仅仅五四文学社,就卖了整整五千套《亮剑》!

可以说,这个销量相当的惊人了。

......

9月28日,秋风飒爽,风和日丽。

陈铭章取回五四文学社的欠条,他终于偿还了欠五四文学社的所有债务,现在是无债一身轻。

陈铭章心情大好,不由得哼唱着歌。

“社长,这是接下来三天行程以及下午会议安排,你看看。”钱秀英拿着表格和稿纸过来找陈铭章。

钱秀英是秘书处处长,来自77级西语系英语专业,整个秘书处共有6人,1个处长、2个副处长、3个普通秘书。

秘书处的办公室,离陈铭章的社长办公室很近。

秘书处主要便是负责每次会议的组织并且做好会议记录,以及安排好办公室的值班人员,管理好文学社办公室,并且安排好卫生打扫。

此次国庆与周末是连在一块,也因此共有3天假期。

上次开会的时候,陈铭章就让秘书处、策划部联合对这三天进行安排。

陈铭章看了一下行程安排表格,明天是安排游玩圆明园遗址、颐和园,早上游玩圆明园遗址,下午游玩颐和园;第二天是安排去八达岭长城,傍晚组织文学沙龙,邀请到了副校长季羡林;第三天安排了看升国旗、游玩紫禁城、天坛、八宝山革命公墓。

行程安排得还算合理,还有相对应的物资准备等等。

会议安排,则是有三页纸,有着每一个议题。

“下午开完会,大家议一议,若是没有问题就这么执行,后面你们和策划部辛苦一些,该准备的工作要准备好。”陈铭章说道。

“好的。”钱秀英犹豫了一下,“社长,校园里很多人在议论着,社里借钱给社员买自行车,我们要不要对外回应一下?”

陈铭章摆摆手道:“不用回应,清者自清,我们身正不怕影子歪,我们五四文学社又不花学校的钱。”

对于这些风言风语,陈铭章自然有所耳闻,不过他并不以为意。

五四文学社,除了一开始学校安排办公地点外,就没有得到学校的经费。五四文学社虽然服从学校管理,但是同样保持着很大的自主权。

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接到学校有关领导针对于五四文学社找他谈话的。

既然如此,其他人的风言风语就无足轻重。

钱秀英离开办公室后,陈铭章到了主编办公室,只见王瑶教授正在认真地看着稿件。

王瑶教授,正是五四文学社聘请的主编。

五四文学社,总共聘请了1位主编、2位副主编。

每一期都要主编最终看过后,才会正式刊印。

王瑶教授正在看的,正是《未名湖》第七期的稿件,也就是10月份要发行的。

《未名湖》第七期得在明天彻底敲定下来,好让北大印刷厂正式打印、装订。

王瑶教授作为北大教授,自然不能每天都在五四文学社,正常而言一个礼拜最少会来五四文学社一次。

“铭章同志。”王瑶教授注意到陈铭章进来,放下手中的稿子,“《亮剑》出版冒的风险太大了,引发的后果会很严重。”

《亮剑》,在正式出版前,王瑶教授就看过稿子,他和2位副主编交流意见后,又与顾问团碰头交流,他们的意见是不宜出版。

这里面涉及到的不少人物,可还没有定论。

而且还涉及到国军的正面形象描写,这简直是犯了大忌。

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王瑶教授等人都变得小心翼翼,他们也不愿意看到陈铭章遭殃。

只是陈铭章和他们亲自进行交流,最终说服了他们。

可是当《亮剑》正式出版后,王瑶教授等人又后悔、害怕,觉得之前应该制止陈铭章。

陈铭章年轻不知道厉害,他们太清楚了。

“教授,您的担心我很明白,您看《亮剑》在《文汇报》连载了一个月,不是也没有被叫停么?”陈铭章笑道,“那些大人物们,总不会跟我一个‘乳臭未干’的学生计较吧。”

陈铭章虽然这么说,但是他很清楚,随着《文汇报》连载《亮剑》,批评声与日俱增,不知道多少人盯着《亮剑》里面的内容,驳斥着陈铭章,大骂陈铭章,想要置他于死地。

这时候,可还没有一锤定音,两派本身争论就很大。

陈铭章无疑成了旗帜性人物,自然也遭受他人的集火攻击。

只是陈铭章经历过最糟糕的互联网舆论时代,对此已经有了很大的免疫,再加上陈铭章眼不见为净,少去看这一类的报纸,所以对于陈铭章内心没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