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俗话说“高手在民间”。宋喜平是一位演奏高手,但他现在的身份却不是纯正的民间艺人,所以我们只好改口:高手在基层。

宋喜平是辽宁省大连瓦房店市文化馆的唢呐、双管演奏家。前几年,中国音乐学院邀请复州鼓乐来学校演出,领衔的演奏者就是宋喜平。他表演了大唢呐和双管独奏。那是我第一次听他演奏,他的演奏就如他的外表一样,清清爽爽、干净利落,从技术到表达都无可挑剔。尤其是双管独奏《江河水》,由于我过去较少听双管演奏,给我的印象更加深刻。

后来我又多次在重要活动中听他演奏,觉得他的大唢呐和双管演奏已经达到炉火纯青、臻于完美的地步,国内罕有能及者。两年前,我到瓦房店市采访他,随他一起到乡下看“喇叭活”,他也登台展示了小唢呐技艺。原来,他演奏小唢呐的水平也是极高的,不输于国内任何名家。我认为,他虽然工作在基层,但演奏水平确属国内一流。

鉴于他高超的演奏水平以及对辽南大唢呐音乐的熟悉,我曾劝他写成文字。他笑笑说:“让我演奏没问题,聊聊讲讲也行,但是动笔我真的不行。”两年过去,他打电话给我说要出书了,并且约我为他写序,我欣然答应,因为这是我早就盼望的事情。

复州鼓乐是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鼓吹乐种之一,其乐器、技术、曲目、理论话语等在全国独树一帜,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撰工作启动以来,音乐理论家杨久盛教授等人对复州鼓乐做了全面的收集与研究,成果见于《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辽宁卷》。但是,由演奏家撰写的详细介绍复州鼓乐的音乐特征,特别是大唢呐和双管演奏方法的著作,尚未见到。宋喜平的这部著作,正好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我认真拜读了书稿,给我最主要的印象是行文朴实精练、技术问题讲解细致,且多为作者亲自研究和实践的成果。该书的文字平易朴实,无华丽的辞藻和多余的渲染。我觉得,这正是宋喜平本人性格的如实体现。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不是一个善于言谈的人。和他聊天、请教或讨论问题时,他会把知识倾囊相授,语调平实,有条有理,绝无炫耀与夸张。所以,当我读他的文字时,很自然地就联想到他平易朴实的话语风格。

本书最有光彩的地方是他对技术问题的讲解。据我所知,有很多技术问题,都出自宋喜平自己研究和实践的心得。例如,第一章第二节中论述复州大唢呐的演奏技巧,就是比较突出的一部分。

两年前,我在采访他时,他曾谈到对大唢呐演奏的一些认识和追求。他认为,前辈先生们的演奏水平固然高,但是在风格上粗犷豪放有余,细腻优美不足,音色变化较少。于是他自己就在这两个方面下功夫,以此加强对音色的控制。其一是用舌头控哨,即文中所说的“舌舔音”,以获得音色的变化。其二是大量使用“借孔音”。同一个音,如果可以开单个孔吹也可以借孔吹,那就采用借孔吹的方法,因为借孔吹出的音色比单孔音更加丰厚。而且,多年来他已经总结出丰富的借孔吹奏经验,这两点他都写在书里了,我本人也曾当面听他讲过。在这些问题上他的实践经验和体会是很深刻的,所以写得很自信。

对双管及其演奏方法的介绍也是本书的特色之一。正如本书前言所说,双管是从胶东半岛传入辽南的,但是当下双管在胶东半岛已经几近失传,而在辽南地区却获得了蓬勃发展。可以说,辽南已经成为我国双管艺术的唯一繁盛之地,而宋喜平又是此地双管艺术的代表人物,所以由他来撰写双管的演奏技巧和音乐特征,既是天降大任,也是责无旁贷。本书对双管的介绍可谓十分全面,尤其是吞吐技术和超吹技术,双管与单管有区别,与唢呐更不同,作者都做了明确详细的论述。

对双管曲目具体内容和演奏技巧的介绍,也是本书的亮点之一。我接触过很多民间艺人,其中多数“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很多曲目他们都会吹,但是对乐曲并不理解,所以将曲名随意更改,讹传下去不利于后人对乐曲的理解。诚然,各地还对同名乐曲的理解可能并不一致,但是有了这些介绍,当地的乐手们就有了一个相对一致的理解。说实话,如果不是这本书,我还真不知道著名的双管曲《江河水》与赵匡胤送京娘有关,过去的版本太多样了。

总之,这本书虽篇幅不长,但是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特别是作者对于技术方面的讲解十分精到,体现出一位演奏家所著文字的独特风貌。无论是对于复州大唢呐和双管的学习者来说,还是对于研究者来说,这本书都具有极高价值。期待宋喜平先生在自己丰富演奏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努力钻研,贡献出更多更好的理论成果。

刘勇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