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乡音乡韵 鼓乐传情

前几日收到老朋友宋喜平的好消息,他的专著《复州大唢呐与双管》就要付梓了,要我为这本新书说几句话作为“序言”,我欣然受命。

初识喜平,已是四十多年之前的往事了。

1982年,我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毕业,直升大学部继续深造,本科读书期间每逢寒暑假期都会主动“走出去”到全国的不同地方学习、采风,拜访各个流派的唢呐名家。在这期间,我到过大连,几次拜访了辽南大唢呐和双管名家王选作先生,学习《二人转牌子曲》《单鸟》等经典曲目,同时也对当地的鼓乐、二人转等民间音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到上海之后,酽足浓郁的复州鼓乐曲调和热情洋溢的东北风土人情仍在我的心中萦绕不绝,让我产生了创作的冲动。在这份创作激情的“驱使”之下,同时也是在胡登跳先生的指导下[1],我写下了具有东北风格的唢呐独奏曲《正月十五闹雪灯》。1984年,我又一次去辽宁学习交流。期间有一天我借用大连歌舞团的琴房练琴。琴房里边的我刚学了新的曲子兴致正浓,唢呐正“吹得入神”,孰不知琴房门外恰巧路过的一位同好,被唢呐声吸引,也正“听得入神”。一曲终了,门开了,一位与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出现在眼前,正是宋喜平。以唢呐“结缘”,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相谈甚欢。我们这份单纯而持久的情谊一直到今天。

喜平自幼在其父的影响之下开蒙学习唢呐,刻苦练功,十数年如一日。后又先后拜在当地颇有名望的民间艺人李永德、李永昌的门下习艺,同时也有幸得到其他一些民间艺术家,如宋立春、刁登科、关希仁、高吉顺等的教诲,长久浸染在复州鼓吹乐这片“海洋”中,大中小唢呐、双管、单管、咔戏等技艺样样精通。成年后喜平考入大连歌舞团走上职业演奏家的道路,得到王选作、韩殿志(笙演奏家)等老师的精心教导和培养,有了更大的进步,在专业的舞台上异彩绽放。

几十年来,他在民族音乐领域创下了丰厚的业绩,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方面也有着其应有的担当和表现。作为国家一级演奏员的他,先后创作和演奏《果乡的喜悦》《一条龙》《杂板》《喜讯传到果乡来》《喜迎秧歌进村来》《英魂颂》《暖风吹绿黄河岸》《幸福磕儿唠不完》《乡韵》《江河水》《唢呐·泼色》等曲目,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复州鼓乐”的代表性传承人,喜平在辽宁瓦房店(“复州”即此地的古称)当地现存的大小三十余乐班、近千名民间艺人、近百万乡亲民众的心中,享有极高的威望与认可度。

2017年年末,由辽宁瓦房店当地宣传部、群众艺术馆、文联等相关部门共同主办的“瓦房店市鼓乐大赛”,分小唢呐、大唢呐、单双管、杂项四个组别决赛。喜平邀请了包括音乐学家乔建中、冯志莲,演奏家牛建党、孙云岗和我等专家担任评委。在这次比赛中所涌现出的一众“民间高手”一展风采,《龙舞丰年》《江河水》《拜花堂》等曲目极富地方特色,韵味悠长,竞相奏响,高潮迭起,异彩纷呈,充分彰显出复州鼓乐的艺术魅力。作为一辈子都在从事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研究的理论家,德高望重的乔建中先生感佩于这一古老乐种在现代社会所焕发的旺盛生命力,赞叹复州鼓乐这一传统民族器乐乐种中所蕴含的丰富曲目、风格和演奏技艺,给予大赛中选手们的表现以极高的评价。我作为“评委”,首先当然要对选手们的表演给出公允、客观的评价。但同时,作为“演奏家”,一个爱唢呐的人,也大饱耳福,听得十分过瘾。兴之所至,全部选手的比赛结束后,我也演奏了一首《百鸟朝凤》,喜平演奏了一首根据复州鼓乐整理的传统大唢呐乐曲《句句双》,都博得了现场热烈的掌声。

这次辽宁之行,让我对复州鼓乐、对复州唢呐与双管演奏技艺,以及对宋喜平的唢呐艺术,都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自1956年建立以来,就汇集了卫仲乐、孙裕德、金祖礼诸多国乐界的大师级人物。与此同时,也在贺绿汀院长“走出去、请进来”的思想指导下,鼓励师生走出校门向民间学习,聘请民间艺人(如单弦牌子曲艺人王秀卿、榆林小曲艺人丁喜才等)进校传承技艺。新千年以来,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的学科建设工作已逾半个多世纪,在具体的专业培养方案与整体格局上有了崭新的发展。同时,“走出去、请进来”的优良传统也仍然得到了很好地继承。

近年来,上海音乐学院唢呐专业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在业界具有较高的认可度。自附小、附中、本科至硕士研究生,乃至博士研究生,各不同层次和阶段的培养体系较为完善,学院化的培养方式为专业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但与此同时,学习唢呐的学生在接受学院派教育之外,能够经常走出去,广泛、深入地直接向民间学习,全面、多元地接受不同地域风格流派的音乐,也是十分必要的。作为这一专业的学科带头人,竭力为青年学生创造和提供这种学习条件,责无旁贷。得益于上海音乐学院近年来的“高峰高原建设”“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等建设目标所提供的平台,为我们“柔性引进”编制外的名师、名家进入教学体系,提供了保障。2018年,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唢呐专业同时引进了皖派唢呐艺术代表性艺术家吴安明先生、复州鼓吹代表性传承人宋喜平先生作为上海音乐学院客座专家,为唢呐专业的学子们传承技艺。

在引进专家到上音的两年中,通过多次不定期集中授课、单独辅导等形式的教学,同学们对于皖派唢呐音乐,以及复州鼓吹乐中唢呐、双管音乐的风格把握、技巧表现、曲目诠释等,有了相当程度的提升。除此之外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二位专家还以本次教学实践为基础,将“皖派唢呐”“复州鼓吹乐”的演奏艺术以教材的形式,分别正式出版了《皖派唢呐经典作品与演奏指导》《复州大唢呐与双管》两本文、图、谱并茂的专著。真是让人欣慰!我想,不仅仅是对于上音的唢呐专业,即使对于整个唢呐事业来讲,这也是一件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事情。

喜平既是一位长期活跃在舞台上的专业唢呐演奏家,同时也是一位扎根传统、深入民间的复州鼓乐艺术的传承者。在教学中,他所同时具有的专业和民间的双重乐感,可以得到非常充分的发挥。呈现在眼前的这本《复州大唢呐与双管》,内容非常全面、丰富。书中介绍了复州鼓乐这一古老乐种的概况、常用乐器组合、大唢呐的特点和演奏、双管的特点和演奏等。通过阅读,可以使学习者获得对这两件乐器艺术特点的整体、细致的认识。书中还收录了复州鼓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曲牌,以及以复州鼓乐为音乐素材或风格而创作的曲目。正如全文所提到的那样,本书是作者在多年的学习、表演与教学基础上所完成的,经过了实践的检验,语言朴实精炼,结构清晰。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对于大唢呐、双管演奏方面的宝贵经验的总结和描述,可谓毫无保留,倾囊相授。比如在叙述“演奏姿势、演奏技巧、演奏调性”等内容的章节,大量的关键性技术要领,都以文字描述、图例、乐谱相结合的形式直观清晰地呈现出来。要知道,在过去以口传心授为主要方式的学艺过程中,这些可都是讳莫如深的绝妙精要、点睛之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相信细心的读者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会发现类似的例子在本书中还有很多。从这个角度来说,《复州大唢呐与双管》的作者是在民间与学院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搭建了一条沟通的桥梁。

最后,再次祝贺《复州双管与大唢呐》的成功出版,期待本书能够为民族音乐在新时代的传承发挥更多的价值!也祝愿复州鼓乐能够在众多像喜平这样具有文化自觉的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一直焕发勃勃生机!让我们携手努力,握紧手中的唢呐,以动人的民族之声,奏响时代更强音!

刘英
著名唢呐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1].在我就读大学期间,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没有常任的专职唢呐教师,我的主课老师是胡登跳先生。在学期中间由他指导我学习民乐作曲,假期中间我到全国各地拜访不同老师学习唢呐,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