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复州大唢呐与双管
第一节 复州大唢呐、双管与复州鼓乐的关系
一、复州鼓乐的历史源流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各族人民在生产劳作中,充分发挥的自己聪明才智,创造了色彩斑斓的文化艺术,民间鼓乐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我国的鼓乐艺术,最早可追溯到春秋之前。据史料记载,鼓乐源于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北狄。狄,古族名,亦作翟,春秋前,长期活动于齐、鲁、晋、卫、宋、邢等国之间,与诸国有频繁接触。公元前7世纪时,分为赤狄、白狄、长狄三部,且各有支系。因为他们主要居住在北方,故又被称为北狄。
原始社会时期,北狄游牧民族用角类(羊角、牛角)、骨类(鹰骨)吹奏单音,在放牧时召集牲畜,传递信息。后在此基础上,乐器发展为能吹奏三个以上单音的,并用兽皮做成鼓。放牧者大多骑在马上吹奏,到我国秦汉时期,这种骑吹已用于汉初边军之中,并已能用鼓、箫、笳来合奏,后渐用于朝廷。到汉朝时鼓乐已有四种形式:1.黄门鼓吹:用于殿廷、皇帝宴乐群臣时用之;2.骑吹:皇帝出巡时奏于道路;3.横吹:军中马上奏乐;4.短箫铙歌:军队凯旋时奏于礼庙。
当时鼓乐被认为是很隆重的音乐。魏晋以后,衙门督将五校均得用之。《晋书·乐志》中记载:“胡角者,本以应胡笳之声,后渐用之横吹,有双角,即胡乐也。”
隋唐时期,鼓吹乐更为发展,一直被宫廷音乐列为鼓吹署。《新唐书·礼乐志》中记载:“唐之盛时,凡乐人、音声人、太常杂户子弟隶太常及鼓吹署,皆番上,总号音声人,至数万人。”
唐初武德年间,创立了教坊。开元二年(714年)以后有教坊五处,培养高级乐人,后民间各地也相继成立了不少类似的教坊式的“鼓乐坊”,将鼓乐祖祖辈辈延续下来。这种“鼓乐坊”自宋以来更加普遍,发达兴旺。唢呐(俗称喇叭)是从波斯传入中国,在鼓乐班子里喇叭成为主奏乐器,它声音洪亮、明快,后流传全国。
明朝以后,士庶吉凶之礼及迎神赛会亦均用之。历代的鼓吹乐,多用歌词配合,自汉代乐府至唐、宋、元、明、清,都有这方面的记载。
复州鼓乐(辽南鼓乐)系辽宁鼓乐的一个主要分支,它与冀东、鲁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据现存资料考证,冀东与辽宁在古代本属于同一地区,战国时期,冀东、辽宁同属燕国。秦时,置辽西部于滦河右岸。汉代分天下为十三部,冀东与辽宁均属幽州刺史部。唐时,两地同属河北道,唐末契丹兴起,冀东、辽宁为契丹所取,以后先后为辽、金、元所据。明朝以后,行政区划渐细,将冀、辽界域由山海关划开。
由此可见,历史上冀东与辽宁同属一个地区,复州的鼓乐与辽宁的鼓乐是不可分割的。辽宁鼓乐和冀东鼓乐是在同一地区形成的同一乐种,如《小放驴》《江儿水》《小二凡》《脱布衫》《八仙庆寿》《小磨坊》等乐曲,在冀东很兴旺,在辽宁也很流行,是有其历史根源的。
复州鼓乐与鲁东也有着密切联系。据有关研究人员及艺人们讲,清朝道光年间后期,山东东部发生过一次大的灾荒,农民大批逃难,背井离乡。有一部分农民逃难南下定居了,俗称“跑四川”。另一部分北上了,俗称“闯关东”,难民们漂洋过海,来到辽南定居。复州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当时山东的移民,被称为“海南丢”。这些从山东过来的移民,将很多山东的民间艺术也带入辽南地区。
由此可见,复州鼓乐是结合冀东、鲁东的风格、特点,并融汇了当地的风俗民情而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形态。
复州鼓乐迄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过去称鼓乐班子为喇叭坊子,称艺人为喇叭匠。据原复县文化馆馆长、现年100岁的牛正江回忆,在明末清初时,当地有比较出名的鼓乐班子30余支,鼓乐艺人300多个。他们演奏曲目的类别为牌子曲、堂曲、水曲、杂曲、汉吹五类,后来又加入了卡戏。从1979年到1986年,根据国家文化部、中国音乐家协会《收集整理我国民族音乐遗产计划》文件精神,共在复州地区挖掘、收集、整理了近600首民间鼓乐曲,不难看出当年复州鼓乐的繁荣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