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迄今已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在这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劳作,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发现、发明和创造了一批又一批璀璨夺目的民族民间艺术,为我们留下了无比丰厚的文化瑰宝,民间鼓乐便是其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伴随着历史的脚步,民间鼓乐陪伴着人民一路走到了今天。它深入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为我们一代代的群众带来了无限的慰藉与憧憬,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莫大的温暖与喜悦,真可谓“生也唢呐,死也唢呐,哭也唢呐,笑也唢呐”。(此“唢呐”广义上说,亦即“鼓乐”)

复州鼓乐也称辽南鼓乐,是我国民间鼓乐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融汇南北、曲调丰富、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在一代代艺人矢志不渝的坚守下,在不断传承、发展、创新的道路上不懈努力,默默前行,现今已成为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一支鼓乐力量。

复州鼓乐起源于明朝中叶,这在当地出土的古庙残碑上的“鼓乐酬神”刻文可以佐证。据史料记载,复州鼓乐最早用于庙宇、寺院的祭祀、庆典等活动,后渐渐传入民间。自此,鼓乐便在辽南地区广泛传播。清代晚期,鼓乐活动十分活跃,鼓乐艺人层出不穷,红白喜事、庆典礼仪、祝寿庆生等活动都离不开鼓乐。后来,在当地渐渐形成一个习俗:娶亲时若没有鼓乐,新娘不肯上轿;老人故去不请鼓乐,被别人视为不孝。因此,也更加促进了鼓乐的发展与繁荣。

那么,复州鼓乐何以在辽南地区生生不息,为历代人们所喜爱?这离不开两个关键的乐件——唢呐与双管。复州鼓乐的主要乐器就是唢呐与双管,而唢呐中,尤以大唢呐为最。大唢呐音域辽阔、音色低沉、雄浑悠长、抒情达意,尤其在丧事的演奏中,那如泣如诉、委婉凄凉的旋律,更让人为之动容、令人感喟。而双管的特点是时而粗犷悠远、激情迸发,时而细腻缠绵、丝丝入扣,适合表现复杂的情感,让人体验个中滋味。在过去,请鼓乐班子最多的大都是白事,尤其是老人故世,那是十分重视的,而大唢呐与双管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而,这两种乐器演奏的优劣,决定了鼓乐班的能力与水平。也正因为如此,激励了两种乐器演奏水平的发展与提升。历代艺人们不但在钻研、提高演奏技巧上,还在乐器的制作上狠下功夫,使这两样乐器在表现力和感染力上不断长进、日臻完美。现在,许多艺术团体和相关从业者,都把复州大唢呐和双管作为首选乐件,可以说大唢呐和双管是复州鼓乐的灵魂与支撑。它承载了辽南历代人们的无尽乡愁,铭刻着挥之不去的文化记忆,是一项弥足珍贵的民族民间音乐遗产,时至今日,仍焕发着勃勃生机。

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植沃土、面向百姓,乐器多样、曲目丰富,流派众多、风格各异,雅俗共赏、异彩缤纷。而复州大唢呐和双管,就是我国民间音乐中独具特色的两种乐器。它在尊重、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与创新,在演奏方法、技巧运用、曲目处理、乐器改进等诸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效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在业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书旨在全方位介绍复州大唢呐和双管的渊源与发展、乐器的构造与制作、乐曲的演奏与技巧,以及有关的曲目资料,让大家全面、立体地了解这两样乐器,也为业内人士和音乐爱好者提供交流、探讨与借鉴的资料。本书出版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民间鼓乐艺术,进一步促进民族吹管乐的不断发展,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添砖加瓦。若能从此书中获得些许裨益和启发,我们当不胜欣慰。

冯秉权
瓦房店市文化馆原副馆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