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田野:舞鹤创作与台湾现代性的曲折
- 李娜
- 816字
- 2025-04-22 16:43:57
第一章 微细的一线香
——文学青年舞鹤与台湾一九七○年代
《微细的一线香》:文学青年舞鹤的一九七○年代
傍晚后,一个个无尽头的长夜,一支支亮着微红的线香。
——《微细的一线香》
《微细的一线香》始见真正有意写小说,一种“文学的使命感”在背后驱策,写得坎坎坷坷,凿痕处处,我年轻时一个庞大的文学梦想,写作《家族史》之前的一篇试笔。我不喜这般所从来的小说,不过犹记得当时落笔俨然,是苍白而严肃的文学青年立志写的“大而正统”的作品。
——《悲伤》后记
舞鹤一再告白对“崭露头角”之作《微细的一线香》(一九七八)的“不喜”,悔其少作,为其“俨然”;我们却乐意并不得不回到“少作”,便是从其“造作”,也可窥得他写作的血脉来源与时代风标。
舞鹤开始写作的一九七○年代,是文学与社会高度关联、密切互动的时代,也是“二战”后形成的世界冷战格局松动,新生世代关怀现实、深恶专制的心思与行动,正以各种文化形式曲折冲撞着“戒严”体制的时代。以文学之名掀起的一波又一波的思想论争,特别是“乡土文学论战”,参与也推动着社会走向。这是文学蕴含极大冲劲和能量的时代,以陈映真为代表的秘密的左翼文学青年已经有了清楚思想与行动动力,集结在《夏潮》杂志周围,文学是其追寻思想反抗的途径也是武器;而对舞鹤所代表的“苍白而严肃”的前卫文艺青年而言,文学就是“叛逆”本身。写了几篇典型的现代主义习作之后,舞鹤以《微细的一线香》将触角探入“二战”后一度尘封的“日据时代殖民历史”,以此开始他“庞大的梦想”:写作家族史。在当年,这种写作并非平常。这是一九五一年出生的舞鹤,作为“二战”后第一代本省青年,对他所处的激荡时代的参与方式,其写作得失,值得特别探究。
本章以舞鹤“始见真正有意写小说”的《微细的一线香》为主,兼及早期的其他作品,包括《蚀》(一九七四)、《牡丹秋》(一九七四)和《十年纪事》(一九七九)。[1]追寻舞鹤创作的源头,兼及与他同时开始写作的“‘二战’后新生代作家”,如何走向不同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