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像大多数鲁迅研究者一样,在鲁迅《野草》《故事新编》等作品中,张承志读出的是一个经历了辛亥革命失败和“五四”落潮的“孤独者”的形象。他坦率承认,最吸引自己的是这位文学前辈“特殊的文章和为人”,鲁迅的苍凉、黑夜感都由时代之变和“血性的激烈”所造就;而更重要的是,鲁迅不像郁达夫那种弱不禁风的自艾自怨的文人,所以他要让“眉间尺和那个突然出现的黑衣战友断颈舍身,在滚滚的沸水中追咬着仇敌的头,直至自己的头和敌人的头在烹煮之中都变成了白骨骷髅,无法辨认,同归于尽”,借助一个也不原谅的猛烈的复仇故事来完成人生的使命。他还把《故事新编》当作鲁迅的“遗书或绝笔”来看待,以为这大概是作者“最后的呐喊与控诉”,“也是鲁迅文学中变形最怪诞、感情最激烈的一篇”,同时更是“鲁迅作品中最古怪、最怨毒、最内向的一部”。鲁迅“特殊的文章和为人”的意义在于,他没有止于书斋里的思想革命,而是告诉了世人“反抗的办法”,用眉间尺这种永不言败的精神,与那些制造了自己内心“苍凉”“黑暗”的东西做绝望的和无休无止的抵抗。因此,与大多数鲁迅研究者的学者生涯有所不同,鲁迅这种“特殊的文章和为人”被强烈深刻地植入了张承志的内心世界,把他秉性气质中某些原本沉睡着的至少并不自觉的成分唤醒了,丰富和复杂起来了,它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张承志因此以他远比一般研究者能量更大的作家的方式,从而在90年代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很大的文化影响。
张承志之所以读《史记》,与他的考古工作有一定的联系。从他80年代以降创作的小说看,“独行侠”“刺客”的影子与他作品的主人公差不多是如影相随或这样那样地暗合着的,《北方的河》的主人公,明显就不同于那个年代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他自傲孤侠的姿态非常少见,那种凛然于普通人的言谈话语令人一时难忘,当然这个问题要留待以后来研究。在河南洛阳和登封之间二里头早期文化的发掘工地上,小说家兼学者的张承志,实际在追寻着许由、荆轲和高渐离的历史踪迹,以“烈士情怀”聊以自况,隐隐已把“生于苏杭,葬于北邙”视为自己人生的最高境界,早把它收藏于个人的精神图书馆中了。借此他从许由、荆轲和高渐离的“忠”“信”“义”中,梳理和总结出了“知耻”而“清洁”的精神标准。张承志不避荆轲刺秦王过程中故事和命运的曲折复杂,他欣赏荆轲并没有被燕太子丹的误解和政治功力性所损伤,反而为了更具超越性的诺言义无反顾地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尤其是当荆轲牺牲、高渐离被秦王识破计谋刺瞎眼睛之后,慷慨激昂的高渐离继而用灌满铅的筑,向秦王发起了第二轮的攻击。我认为,张承志在详细描写这些细节的《清洁的精神》一文中,采用了“借古讽今”的一唱三叹的丰富笔法,他把自己完全地摆了进去,想象成其中的某一个人物,他把自己的爱与恨全部投注到自己的文章里了,所以,他才会有这般见识:
箕山许由的本质,后来分衍成许多传统。洁的意识被义、信、耻、殉等林立的文化所簇拥,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森林,使中国人长久地自尊而有力。
后来,伟大的《史记·刺客列传》著成,中国的烈士传统得到了文章的提炼,并长久地在中国人的心中矗立起来,直至今天。[15]
正如我们前面已经读到的,在《击筑的眉间尺》中,张承志将鲁迅的《故事新编》与《史记》做了历史的联系,认为欣赏刺客和赞美烈士是两位作家精神血肉相连的共同特质。[16]
在阅读札记中,张承志可能都没有意识到他为90年代文学整理出了一个小小的“孤独者”和“刺客”的文学传统。这个传统在50至70年代的当代文学中已经绝迹。在80年代文学中也没有什么影响。它在90年代的悄然回归,也许只能在张承志身上找到一个孤证。但这不妨碍我们进一步确认张承志的秉性气质和文章风格。虽然这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点滴所得。
2013年8月27日于北京亚运村
2013年9月6日修改
[1] 张承志:《静夜功课》,《无援的思想》,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
[2] 张承志:《芳草野草》,《荒芜英雄路》,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3] 张承志:《致先生书》,《无援的思想》,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97、98页。
[4] 张承志:《致先生书》,《无援的思想》,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97、98、93、94页。
[5] 张承志:《静夜功课》,《无援的思想》,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5、26页。
[6] 张承志:《三舍之避》,《无援的思想》,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26页。
[7] 张承志:《致先生书》,《无援的思想》,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96页。
[8] 张承志:《击筑的眉间尺》,《鞍与笔》,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页。
[9] 张承志:《清洁的精神》,《求知》,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第328—331页。
[10] 张承志:《清洁的精神》,《求知》,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第225—228页。
[11] 张承志:《击筑的眉间尺》,《无援的思想》,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15—120页。
[12] 张承志:《再致先生》,《无援的思想》,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3] 张承志:《满山周粟》,《无援的思想》,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4] 张承志:《墨浓时惊无语》,《无援的思想》,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5] 张承志:《清洁的精神》,《求知》,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第332页。
[16] 张承志:《击筑的眉间尺》,《无援的思想》,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