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兄弟调侃,父子上阵

背《兰亭集序》王凝之是绝对背的出来的,而且保证声情并茂,一字不差。但是这《兰亭集序》要是让他写出来,还能是“天下第一行书”吗?

而且原作者可就在亭中坐着呐,没准现在王羲之心中已经构思到“仰观宇宙之大”了,若是自己一字不差的背了出来,自己这便宜亲爹或许要觉得自己有读心术了。

王凝之连忙拒绝。

“小子何德何能,能给诸公大作作序,安石公莫要为难我了。”、

在座诸位也都看的出来,这谢安也是在刁难人,这作诗和作序,难度相仿,但是责任可不同。

作诗是个人文采,作的差了也就是自罚三杯而已。可是这序,是给在座诸公的诗集所作,作得差了,可就要得罪在座所有人了。

毕竟谁也不希望别人阅览自己的作品前,先看一篇狗屁倒灶的玩意坏了心情。

一旁的谢万使劲去拉谢安的衣摆。

“兄长,你说什么醉话呐?让叔平作首诗就得了。”

谢万知道,自己这兄长看似是玩心起来,想要闹上一闹。但其中或许还有别的谋划,敲打王氏?结交庾氏?或者是两者皆有?

谢万不知道。

但是他觉得此事不妥。无论如何,兄长谢安与王右军都是好友,算计其子又算是怎么回事?

其他人如文坛领袖孙绰等也出言相劝,想要否决这个提议。

谢安却不为所动,还是坚持道:

“我没醉。就作序,这作诗的时间都过了,不能再作诗了。”

这时,一直保持着沉默的王羲之开口了。

“安石,这序,让为兄来作如何?”

话虽是问询,但是王羲之身为东道主,此言一出,这事几乎算是定下了。

王凝之心中泛起一丝丝感动,上辈子,还从未体会过这种关心。

哪怕仅仅是这一点点的父爱,他也甘之如饴。

这一刻,本就对前世毫无牵挂的他,彻底接受了自己现在的身份。

但是谁都没想到,这谢安似乎是喝的太醉,竟然还是不肯放弃,眼珠子一转,又出了一个主意。

“既然如此,那就叔平贤侄与逸少兄长父子二人,各作一篇序,咱们择优从之。”

这谢安醉话连篇,就连王羲之的眉头都渐渐皱了起来。不过谢安不着调的性子举世皆知,他还真不知道谢安是真醉了,还是非要与自己儿子过不去。

但是此时,王凝之却是缓缓开口道:

“好,就按安石公的办法。”

王凝之之前推脱,只是怕《兰亭集序》这篇华夏千古瑰宝无缘问世,但是王羲之既然也要作,那便没什么好顾忌的了。

正巧他想起后世一篇雄文,放在此时也算合适。

唐诗宋词不符合晋朝主流,但是只要汉字还在,汉语还在,后世的文章现在总是能用的。

而且他也需要一个扬名的机会,而不是仅仅靠琅琊王氏和王羲之的名头支撑自己的身份。

王羲之看向王凝之,眼神关切,提醒道:

“二郎,莫要硬来。”

知子莫若父,自家孩儿有几斤几两他还是知道的,王凝之的文采,如何做的出配得上兰亭诗集的序?

王凝之却是自信满满。

“父亲,孩儿有信心。”

“哎。”王羲之叹了口气,“既然如此,那便备墨吧。”

……

……

兰渚山间的兰亭中,摆上了两张木桌。

王羲之与王凝之父子二人,各占一张。

二人立于木桌之前,静待书童磨墨。

兰亭周围,宾客们三三两两汇聚一起,悄声私语,议论纷纷。

“不知王右军这次会有什么大作?”

“不应该先关心其子王叔平吗?我早就听闻过王叔平才情一般,今日与其父同台作文,也不知会写成什么样子。”

“王叔平毕竟是王右军之子,应该不会太差吧?”

“就算不差,可有王右军珠玉在旁,也必然是黯淡无光啊。”

“你们说王右军会不会为了其子,故意……”

“慎言,所谓当仁不让,王右军是君子,岂会作这种事?”

“哎,我有些同情这王叔平了。”

“诶,我也是。”

“……”

谢万听着众人私语,面带怨怼,语含嗔责,对着谢安道:

“兄长,你这又是何故为难叔平?”

谢安故作疑惑,回道:

“刚刚不是告诉过你了吗?我谢家子弟也有人及冠,我不过是借着庾惠彦的发难再推上一番而已。”

谢万一脸无奈,指着自己。

“兄长,你看我像傻子吗?”

谢万就不信,这自己都听闻过王叔平此人才情一般,根本就不可能起家秘书郎,就是著作佐郎,散骑侍郎都难,自己兄长谢安会看不出来?

谢安却是一脸欣慰,语气关怀。

“万石,切不可妄自菲薄,你既然知道天资愚钝,还算不上太傻。”

谢万被噎了一下,脸色涨红。

“兄长,现在不是贫嘴的时候,你快告诉我你倒是是什么打算。打压王氏还是拉拢庾氏,还是唯恐天下不乱?”

谢安却依旧耍宝,痛心疾首道:

“万石,原来在你眼里,为兄就是那种只会阴谋诡计之徒?你太伤我的心了。”

谢万见谢安还是顾左右而言他,直接急了。

“兄长!此事过后,王右军必与你心生嫌隙,我得想办法替你补救啊。”

见谢万这般神态,谢安倒是无所谓的笑笑。

“放心吧,就算今日这王叔平真的出丑,王家也不会疏远我谢氏的。”

谢万不明白谢安为何这般自信,追问道:

“为何?”

谢安嘴角一勾,笑言道:

“王家还等着娶我谢氏女郎呐,又怎会疏远我等?”

“嗯?”

谢万自认虽然不如谢安,但又是心思敏捷之辈,这时突然想起一事。

前些日子,王羲之的确带着二子王凝之,五子王徽之,拜会过谢安的东山别业。

莫非就是提亲去的?

谢氏与日薄西山的王氏庾氏不同,现在正处于家族上升期,谢氏兄弟,除了谢安一直辞官不就之外,剩下的都一心扑在官场上,而且个个升迁似火箭。

以至于儿女们都由谢安这个唯一的闲人代为管教。

谢家子弟联姻之事,自然也是谢安一手操办的。

看现在这样子,谢安是看中了这王凝之,想考验一下他。

谢万顿时恍然,看着谢安,眼神埋怨。

“王谢联姻是大事,兄长为何不告知于我?”

谢安却一脸的理所当然。

“人家看上的是大兄之女谢道韫,而且只是表明意向,道韫成年都还有几年呐。我这连大兄都没来得及通知,也未告知道韫,为何要告诉你?”

“你怕是喝酒误事,给忘了吧?”

谢万知道自己这兄长是个惫懒性子,靠谱的时候能中流砥柱,不靠谱的时候,一言难尽。

谢安被道破囧事,也不恼,反而是大笑道:

“哈哈哈,知我者,万石也。”

谢家兄弟言谈之间,那边亭中,墨也已经磨好了。

王羲之先是扫了一眼身侧的王凝之,见其神色淡然,毫无慌张怯怯之色,心下稍定,然后满饮一口黄酒,深呼一口气,开始提笔书写。

借着醉意,王羲之将诸般杂念皆抛之脑后。其字行云流水,笔尖轻动之间,那个贯穿中华书法千年的“永”字,便跃然纸上。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王凝之见王羲之动笔,也学着其长出一口气,平心静气,开始书写。

王凝之身旁的书童见王凝之提笔,也看了过来,但是看了一眼,书童的眼睛就蓦然睁大。

只见此时黄纸上已经多了几个大气磅礴的正楷。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