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朗克传:正直者的困境
- (美)J.L.海耳布朗
- 1771字
- 2025-04-29 10:49:48
译者序
《普朗克传:正直者的困境》,是由美国著名科学史家海耳布朗(J. L. Heilbron)于1986年出版的一部关于科学家普朗克的传记。此书,曾由我译成中文,并收在由我主编的“科学大师传记丛书”中,于1986年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现在,二十多年过去,此版本在市场上早已买不到了,其间也曾有出版社有意再版此书,但终因版权等问题未能如愿。但此书确实可以说是一本科学史领域中科学家传记的经典名著,而经典名著则意味着其对于学习者和研究者均具有长期的、持续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如今,果麦文化购得版权,重新出版中译本的新版,对于科学史领域的研究者和学习者,实为幸事。
在原来中译本的“译后记”中,我已经将有关翻译此书的一些背景做了简要的介绍。在此,仅借新版中译本出版之机,再补充一些信息,讲几点想法。
对科学本身和科学史稍有了解的读者,恐怕都不会对普朗克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作为一位德国科学家,他最著名的科学贡献,可以说是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中,基于其对黑体辐射的研究,最先提出了“量子”的概念。正如1918年在他获得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上,瑞典皇家科学院院长的致辞中所称,他的理论研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工作,“普朗克辐射理论是现代物理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指导原则,而且可以看出,普朗克的天才发现作为科学的财富将在以后很长时间内发挥其作用。”实际上,这个“很长时间”应该是一直延续到今日。在今天,无论是令人目不暇接的无数科学技术应用创造,还是对于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当代科学方式,如果没“量子”这个最为基础性的科学概念,自然也不会有后来的量子力学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发展,恐怕一切都无从谈起。当然,普朗克的科学贡献显然还有更多,他的研究工作还涉及热力学、电动力学和相对论等诸多领域。
更重要的是,普朗克又是当时德国科学界最重要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用此传记曾用过的副标题的形容,即是“德国科学发言人”。而且他又恰恰生活在德国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像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的纳粹政权的统治,和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和对某些科学的批判等诸多在和平年代难遇之事。由于他的科学贡献和名望,也由于他在当时德国科学界的位置和身份,因而,在传记作者将其称为“正直者”的前提下,其“困境”也就显而易见了。
这部传记便正是将主题集中在其科学工作和特定的政治环境的困境下,对科学等相关事务的处理上,不过,对其人生、工作、哲学和宗教等方面的内容也有所涉及,但总体上看,这并不像是一本“标准”的人物传记,而更是一本语言优雅、议论与叙述结合得恰到好处、以专业科学史家的方式精到地利用历史文献写就的很有作者个人特色的传记。阅读这本传记,其风格也会让人不禁联想起科学史学科创始人萨顿当年曾写过的那些极具人文色彩的科学家传记。
与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这些更知名科学家有成千上万的传记被撰写和出版相比,普朗克这样一位对科学贡献之巨大和持续重要,又在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下生活和工作,承担着科学组织领导者任务的科学家,有分量的相关的传记的出版可以说是少而又少了。但这也更为突显了海耳布朗所写的这本经典的研究传记的重要学术价值。在此传记出版之后,又曾有一位名叫布朗的美国科学家和科普作家撰写的普朗克传记问世,而且也出版了中译本(《普朗克传——身份危机与道德困境》,尹晓冬等译,新星出版社,2021)。但比较起来,两者可以说是各有千秋。布朗所写的普朗克传在形式上更符合“标准传记”的要求,内容上更为系统丰富,相对更好读,更有科普的特点,而海耳布朗所写的这本普朗克传,则因其作者作为著名专业科学史家的背景,学术含量和价值更高,对史料的运用更为严谨和精到,思想性更强,语言更典雅,人文色彩更浓厚。
后来,在海耳布朗出版更新版本的英文版和德文版的普朗克传中,除了补充了一些史料之外,对传记主体的原文只字未动,却新写了一个很有意思、很有价值的“跋”,其中对普朗克的评价也有了一些变化。2008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方在庆教授曾将此“跋”译成中文,发表在《科学文化评论》上。承方在庆教授和《科学文化评论》杂志的慷慨允诺,在这次普朗克传记的新版中,我们将其作为附录收入书中,以期为读者提供参考。
在此序中仅提供一些以上的补充信息和想法。希望读者能够喜爱和欣赏这本经典的科学家传记,也希望能对译者的翻译有所指正。
刘兵
于北京清华园荷清苑
2022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