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朗克传:正直者的困境
- (美)J.L.海耳布朗
- 1750字
- 2025-04-29 10:49:48
作者序
在世纪之交的前后若干年中,马克斯·普朗克是德国理论物理学的泰斗和标准。他不屈不挠地与一个令人费解的技术性问题进行长期较量,结果在1900年以一场他既不希望其发生也不欢迎其到来的革命而告终。他开创了量子理论,这种理论与通常的物理学观念不一致,却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就在普朗克对科学的实质性问题做出了这一重要贡献之后不久,他又担负起了构造科学的体制和科学的哲学的责任。他在德国一些资助物理学研究的机构中担任关键性的职位,还广泛地发表演讲,讨论自然的本质和人们为了解这种本质而发明出来的理论。他的科学政策和他关于自然的哲学,他的物理学和他个人的生活,这一切最初是十分协调的,并且作为一个整体与他关于自我、国家和社会的看法相一致。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魏玛共和国和第三帝国期间,甚至当他的权力在机构中膨胀之时,他在帝国中发展起来的世界图景的统一性却破碎了。在这之后他对其世界图景和政治主张的重新建立,构成了本书的大部分内容。
我们要特别注意普朗克的策略,因为他是一个极其正直的人,又被置于极其敏感的位置上。他从不轻易做出任何抉择。他为对付不断变化的政治局面而进行的斗争,以及为改变他在1900年以前已形成的科学和平民生活的形象以适应20世纪德国之现实而付出的努力,都具有英雄悲剧的成分。他的生平是一个可供借鉴的榜样。
普朗克的藏书以及他所有的个人论文都在1944年被同盟国的轰炸给毁掉了。因此,关于他的材料,必须要到他曾供职过的机构的档案馆和他残存的书信手稿里寻找,有关他公务的众多记录和私人生活的印记幸存在这些文件中。我曾极大地受益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本书完成于德国统一之前——编注)的学者们,特别是极有价值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科学院史研究》的作者们的劳动。因为伯克利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科学技术史办公室编排了20世纪物理学史资料目录(1),以及欧洲和美国的那些图书馆工作人员慷慨地满足了我对资料复制本的索求,从而使搜集普朗克的书信变得容易了。因得到这些文件,我尤其要感谢的人是:戴维·卡西迪(David Cassidy,波士顿大学爱因斯坦文献部)、阿明·赫尔曼(Armin Hermann,斯图加特大学)、迪特里希·霍夫曼(Dietrich Hoffmann,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科学院)、奥托·迈尔(Otto Mayr,慕尼黑的德国博物馆)、鲁道夫·海因里希(Rudolf Heinrich,慕尼黑的德国博物馆)、罗宾·赖德(Robin Rider,伯克利的班克罗夫特图书馆),以及西尔瓦·桑多(Silva Sandow,马克斯·普朗克学会)。艾伦·拜尔钦(Alan Byerchen)、杰拉尔德·费尔德曼(Gerald Feldman)、芭芭拉·里夫斯(Barbara Reeves)和斯潘塞·沃特(Spencer Weart)以批评的眼光对本书原稿的阅读,使作者受益匪浅。
我愿感谢以下的机构和个人,因为他们允许我引用他们所收藏的书信。这些机构和个人是:在费城的美国哲学学会;在伯克利的加州大学量子物理学史档案和班克罗夫特图书馆;在哥本哈根的尼耳斯·玻尔文献馆和尼耳斯·玻尔研究所,以及奥格·玻尔(Aage Bohr)教授;在科布伦次的联邦档案馆;在纽约州伊萨卡的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在慕尼黑的德国博物馆;在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爱因斯坦文献部和希伯来大学的美国同盟会;在哥廷根的哥廷根大学图书馆;在杜塞尔多夫的海因里希——海涅研究所;在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档案馆;在马尔巴赫的席勒国家博物馆;马克斯·普朗克遗产管理委员会;在柏林的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在莱顿的伯尔哈夫博物馆;在德累斯顿的萨克林地方图书馆;在奥斯陆的奥斯陆大学图书馆;在纽约州特洛伊的伦塞勒工学院;在纽约州北塔利城的洛克菲勒档案中心;在柏林的国家图书馆普鲁士文化遗产部;在伦敦的心灵研究协会;在斯德哥尔摩的斯德哥尔摩大学图书馆;在蒂宾根的蒂宾根大学图书馆;还有在波茨坦的中心国家图书馆。
本书是普朗克非专业著作目录未曾设想到的产物,而普朗克非专业著作目录是作为资料目录(2)的一个副产品发行的。Hirzel出版社是普朗克著作的主要出版者,这份著作目录促使该出版社的汉斯·罗塔(Hans Rotta)提议重印普朗克意义深远的文章。重印本中已计划好的导言,逐渐扩充成了目前这本书。我特别感谢罗塔先生对此计划的发起,以及在此计划扩大时他的宽容。本书的德文版既包括以下译文,也包括重印的普朗克最重要的论科学本质的文章。它还附有在这里以翻译的形式所引用的普朗克书信的原文。
海耳布朗
(1)This resource, which will be available soon on microfiche, is described in Wheaton,Isis, 75(1984), 153-157.
(2)Lowood, Max Planck(1977); a second edition of this bibliography is in prepa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