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夜校充电与信息差

初秋的夜风,带着一丝白日未散尽的暑气和工厂特有的铁锈与煤烟混合的气息,拂过红星机械厂略显空旷的厂区道路。白班的喧嚣已然沉寂,只有晚班车间偶尔传来的几声沉闷的机器撞击声,以及路灯在地面投下的、被拉得细长的孤单身影。

秦奋裹紧了身上那件洗得有些发白的蓝色工装外套,快步走在去往厂办夜校的路上。他的脚步轻快,与白天在车间里拖着沉重步伐的学徒工判若两人。手里紧攥着两本崭新的教材——《机械制图基础》和《钳工工艺学》,散发着这个时代特有的油墨清香,对他而言,这比食堂刚出锅的肉包子还要诱人。

这不是他第一次去夜校。自从上次解决砂轮机震动问题、小露一手之后,他主动向车间于主任提出想要参加厂里办的技术夜校,于主任自然是乐见其成,大笔一挥就批了。秦奋深知,系统灌输的知识虽然先进,却如同空中楼阁,缺乏这个时代应有的根基。他需要系统地学习这个年代的技术体系,了解它的脉络、它的局限,才能更好地将未来的知识“翻译”成当下可行的方案。更重要的是,他需要融入这个环境,而不是做一个格格不入的“先知”。

夜校设在厂子弟学校的一间空置教室里。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一股粉笔灰和旧桌椅的味道扑面而来。教室不大,约莫容纳四五十人,此刻已经坐了七七八八。头顶上几根老旧的日光灯管发出持续的“嗡嗡”声,光线算不上明亮,甚至有些昏黄摇曳,将墙上挂着的马克思、恩格斯画像映照得有些模糊不清。

学员们大多是厂里的年轻工人,也有少数几位是经验丰富但希望提升理论水平的中年师傅。他们穿着各式各样的工装,脸上带着劳作一天的疲惫,但眼神里却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盼。在这个文凭和技术同样能改变命运的年代,夜校几乎是他们提升自我的唯一途径。

秦奋找了个靠后的位置坐下,拿出自带的笔记本和一支英雄牌钢笔。笔记本是他在供销社用积攒下来的布票和几毛钱换的,纸质粗糙泛黄,但他格外珍惜。

很快,上课铃响了。一位戴着厚厚眼镜片、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中年男老师夹着讲义走上讲台。他是厂里的老工程师,姓王,大家都尊敬地称他王工。

“同学们,晚上好。今天我们继续讲机械制图的第三章,视图的基本知识。”王工的声音不高,但吐字清晰,带着一股严谨的技术人员特有的腔调。他拿起粉笔,在已经擦得有些发亮的黑板上开始画图。

是三视图的画法。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王工讲得很细致,从投影原理到线条规范,每一个细节都力求讲透。这是机械领域最基础的语言,也是所有复杂设计的基础。

秦奋听得很认真。这些知识对他来说,就像是重新学习1+1=2。在他的脑海里,系统提供的知识库中,早已是三维建模、参数化设计、CAD软件自动生成工程图的时代。别说区区三视图,就是复杂的爆炸图、剖视图、轴测图,也只是鼠标点击几下的事情。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感到不耐烦。相反,他饶有兴致地观察着王工是如何用一支粉笔、一把三角尺和圆规,在黑板上精确地勾勒出零件的轮廓和结构。这种纯粹的手工技艺,在未来几乎已经失传,此刻看来,却别有一番朴素的美感和智慧。

他拿出笔记本,一丝不苟地跟着王工的讲解做笔记,画草图。这不是为了学习知识本身,而是为了学习这个时代的“表达方式”。他需要知道,当他未来拿出更先进的设计时,如何用他们能理解的图纸语言去沟通。

课堂上,其他学员也都聚精会神。有人眉头紧锁,显然在努力理解投影关系,有人奋笔疾书,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知识点,还有人小声地和同桌讨论着某个细节。秦奋注意到坐在他前排的一个年轻人,叫李卫国,是锻工车间的一个学徒,比他早进厂一年。李卫国听得尤为专注,笔记记得密密麻麻,遇到不懂的地方,还会举手向王工请教。

王工讲到一个稍微复杂点的零件视图转换时,提了个问题:“这个凹槽部分的虚线,在俯视图里应该怎么表示?”

教室里安静了一下,几个学员低头看着书本,试图寻找答案。

李卫国犹豫了一下,举手回答:“王工,应该是两条平行的虚线,表示凹槽的两个边缘?”

王工点点头,又摇摇头:“说对了一半。是虚线没错,但要注意,这个凹槽是有底面的,所以在俯视图上,不仅要画出边缘的虚线,还要画出底面的轮廓线。虽然它们在投影方向上重合了,但按照制图规范,隐藏的轮廓线优先级更高,所以我们只画代表底面轮廓的那条虚线。”

王工一边解释,一边在黑板上画出正确的图形。

秦奋心中了然。这就是这个时代制图规范的细节。在后世的CAD软件里,这些通常会自动处理,或者有更清晰的表达方式。但现在,必须严格遵守这套规则,否则图纸就可能引起误解。

他忽然意识到,所谓的“信息差”,并不仅仅是指他掌握着未来几十年的科技发展方向和商业机遇。更重要的,是这种思维方式、知识体系和操作规范上的巨大差异。

他知道什么是数控机床,知道什么是柔性制造,知道3D打印,甚至知道工业4.0的概念。但眼前这些人,他们对“先进”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液压传动、仿形加工,或者刚刚听说国外有了“自动换刀”的加工中心。

他脑子里有无数种优化现有生产流程、提高效率的方法。比如,改进刀具材料和几何角度,可以大幅提升切削速度;优化热处理工艺,可以显著改善零件性能;引入更科学的工时定额和计件工资,可以激发工人积极性……

但这些想法,如果现在就一股脑抛出来,多半会被认为是异想天开,甚至可能引来不必要的麻烦。他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用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入一些“微小”的改进。

“信息差”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秦奋最大的优势,也可能成为他最大的障碍。用得好,可以四两拨千斤,创造奇迹;用不好,则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被时代的车轮碾压。

下课铃声响起,王工布置了几道练习题,宣布下课。学员们纷纷收拾东西,三三两两地走出教室,讨论着刚才讲的内容,或者计划着明天的生产任务。

秦奋没有急着走。他翻看着笔记,脑子里却在飞速运转。

夜校的学习,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他与这个时代的距离。他需要尽快弥补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空白,更是对这个时代工业体系运作逻辑的深刻理解。

他需要钱。系统给的启动资金只有可怜的五十块钱,加上新手任务完成奖励的一百块,总共一百五十块。这在普通工人眼里或许不少,但对于他脑海中那些宏伟的计划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

他需要机会。一个能让他将脑中知识转化为实际效益的机会。一个能让他积累原始资本、建立声望、获得更大平台的机会。

仅仅依靠在车间里做些小修小补,虽然也能获得一些认可和奖励,但速度太慢了。他等不起。改革开放的浪潮已经暗流涌动,未来的几十年将是中华大地风云激荡、英雄辈出的时代,他必须尽快站上浪潮之巅。

目光无意中扫过教材封底的出版社信息——机械工业出版社。他忽然想起,这个年代,除了工厂的技术资料室,获取最新技术信息的主要渠道,恐怕就是这些专业书籍和期刊了。但即便是最新的书籍,其内容往往也滞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好几年,甚至十几年。

而工厂的技术资料室,虽然可能有一些引进设备带来的外文资料,但一来数量有限,二来翻译和整理工作往往跟不上,三来,以他现在的学徒身份,根本没有资格进入。

信息,在这个年代是极其宝贵且流通不畅的资源。谁能掌握更前沿、更准确的信息,谁就能抢占先机。

秦奋的目光再次投向窗外,夜色下的厂区显得更加静谧。远处,靠近厂区围墙的一个角落,隐约能看到一些堆放着的、锈迹斑斑的金属构件轮廓,那是厂里的废品堆放区。白天的时候,他偶尔路过,看到那里堆满了各种报废的零件、旧设备、甚至是一些拆解下来的机器骨架。

在别人眼中,那里可能只是一堆等待回炉的废铁。但在秦奋眼里,那里或许隐藏着不一样的价值。那些被淘汰的设备,或许是因为损坏严重,或许是因为技术落后,或许仅仅是因为缺乏某个关键的、难以获取的进口零件……

一个大胆的念头,如同黑夜中划过的一道闪电,骤然照亮了他的脑海。

也许,他的第一个机会,就藏在那片被人遗忘的“废品堆”里?

秦奋合上笔记本,眼神中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夜校的“充电”让他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自身的优势和所处的环境,而“信息差”则为他指明了一条或许可以快速破局的道路。

明天是周日,休息。正好可以去那个地方“淘宝”一番。

夜风似乎也不再那么燥热,带着一丝凉意,吹散了秦奋心中最后的一点迷茫。前方的路依然充满未知和挑战,但他的目标,已经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他站起身,将书本仔细地收进挎包,随着最后几个人流,消失在夜色之中。他的身影挺拔,步伐坚定,仿佛已经看到了那潜藏在废墟之下的,第一缕希望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