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佟玲跟李成从洗手间出来,张慧在走廊里看到,就高兴地喊:“佟玲,李成!”“张慧,你有事?”“刘娟,请我们晚上下课了,到文化广场去吃蛋糕?”“是刘娟生日?”“不知道,是唐露跟我说的,我是传达了?”“好!我们按时赴约。”李成一边回话一边向佟玲使眉眨眼,于是,佟玲就高兴地说:“张慧,你现在是特派员了?”“我不怕趣笑,记住了。”“放心好了。”张慧一边说一边走了。
可是佟玲望着张慧的背景,就趣笑:“李成,昨天中午吃饭,你倒吃出成果来了?刘娟是请我们吃蛋糕,其实,是在联络你了?这一回,你就该出手了?”“其实,你又没有吃亏?算是咱们兄弟有赚头呢?”“我说李成,你别操心我?”“我们是铁哥们,那有不操心的?除非是动物!”这时,上课铃响了。于是,佟玲带着李成跟着同学们走进教室。
这时,地理课老师刘德明拿着教案,慢腾腾地走进324班教室,走到讲台前,一边放教案一边说:“同学们好!”“老师好!”“今天,我给同学们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现在,让我们来看图3—3和3—4表示不同空间尺度上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一般来说,全球尺度,全海洋尺度和全大陆尺度等属于大尺度范围。而局部地区则属于小尺度范围。试结合你所在地区的情况,对此加以描述和解释。
就某个较小的区域而言,当砍伐森林,开垦坡地,过度放牧后,表面上是植被减少了,而实际上是整个自然地理环境受到影响。当地表失去了植被,拦截降水的功能下降,地面径流和地下水的形成过程会发生改变。地表极易发生水土流失,于是土壤趋于贫脊化,绿色植物的光合用减弱,对空气质量也会产生影响。。。。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会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退化。所以,人们要特别重视以各种方式(例如植树造林)来恢复植被,以便改善整个生态环。
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河流上,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产生的泥沙,会在下游河道淤积,造成下游河道泄洪能力下降,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增大:泥沙淤积又不断抬升下游河床,影响地表水系的演化,还使下游地区地下水位升高,在总蒸发量大于总降水量时,下游地区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所以,人们要特别重视上,中游地区植被的恢复,保护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
那么,如何保持土壤不被冲刷?将3千克土壤分成两份,分别置于两个较大的盘子中央,堆成形状大体相同的两个圆锥体,在其中一个土壤上覆盖一层草皮。分别将200千毫升水在距土堆顶部20厘米的高度上慢慢淋至两盘内,比较沉积在土堆边缘泥土的多少。
设计一种方法,当没有草皮覆盖时,怎样保持土壤不被水冲走。你可以用纸片,树叶,秸秆等材料进行实验。另外,经观察,你认为保护斜坡上的土壤不被水冲走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如果某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地理环境将会发生哪些变化?你把这些变化填入图3—5的方框中。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应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的土壤,可以反应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乃至人类活动。从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可以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最后,我要说的就是成土母质与土壤,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这些风化作用逐步发育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不源。在气候与生长物的长期作用下,成土母质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成土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态和化学组成均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化学成分,所以说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土壤粒细状况)关系密切。因为各种成岩矿物抗风化的能力差别显著,所以在不同的成土母质中,风化物颗粒大小不一。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和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
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例如,基性岩(二氧化硅含量在45%~52%的岩浆岩)母质上的土壤,其铁,锰,镁,钙的含量,要显著地高于酸性岩(二氧化硅含量在65%~75%的岩浆岩)母质上的土壤,其中钙的含量最高,而硅,钠,钾的含量则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现在,说气候与土壤的关系,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较换,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通常情况下,温度每增加10度,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2倍。温度从0度增加到50度,化合物的分解速度增加7倍。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报导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
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例如,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寒冷的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随着温度,降水,蒸发以及不同植被产生力的变化,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有机残体归还逐渐增多,风化壳(风化产物残留原地)逐渐加厚。
生物与土壤: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在适宜的日照和温度条件下,岩石表面滋生出苔藓类生物,它们依靠雨水中溶解的微量矿物质得以生长。同时产生大量分泌物,对岩石进行化学,生物风化。随着苔藓的大量繁殖,生物与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加强,岩石表面慢慢地形成了土壤。此后,一些高等植物在“年幼”的土壤上逐渐生长起来。进一步促进土壤的形成。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形成,将有机养分再归还给地表。不同的植被类型,有不同的养分归还方式,所形成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也不同的。
生物与土壤有机质: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在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成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外,有些动物如蚯蚓,白蚁等,还可通过对土壤的搅动,改变土壤结构和孔隙度等,微生物则主要通过对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以及腐殖质的合成,来促进成土过程。
地形与土壤: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温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坡度和坡向也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阳坡由于接受太阳辐射能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阳坡的蒸发量相对较大,水分状况比阴坡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