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故乡热土

《故乡热土》

散文/著子

说起故乡,每个人都有浓浓的深厚感情,因为我们都是从那里生根发芽的。童年的天真趣事,飘渺的炊烟袅袅,腊肉与辣椒面洋芋,老妈的甜酒豆蚀粑,父亲的烟斗犁耙,纯朴的乡音乡情……无不让我自然地时常眷恋起故乡这片热土来。

曾写过一首古诗叫“《我的家》:

家住南开发仲间,可听天籁近自然。

田园四时自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是的,我的故乡就坐落在这样一个地方。门前一条小河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山在门对面,水从田中流,坐标东西方向。用苗家话说就是“门对青山若嘎地,荣华富贵嘎地若”的寓意。(若嘎地就是很好、好得很的意思)。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大事小物的团结,邻里互帮互助的纯朴生活作风,祖祖辈辈世代传承着,把这块热土滋润得和谐而充满阳光。不得不叫人滋生“愿此生终老温柔,白云不羡仙乡”的美意。当然,好男儿志在四方,年轻时应该出去闯一闯,至于终老温柔那是告老以后的事了。

故乡清晨,可以听雄鸡报晓鸡鸣狗盗,可以听麻雀觅食叽叽喳喳;可以看太阳刚从地平线启程,星星还为退场时,东方时空露出的红晕五彩朝霞;可以看朝阳从山头露脸时的云蒸霞蔚。当遇到日头欲出雨脚微的天气,可感受“浮云与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的仙境。雨后初晴,云雾缭绕从头上飘过,山地蒸发出自然的灵气,更是有“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超脱一般的美韵。在门前院坝,可观日月星辰,伸手揽云霞。由此便得一联:上联是旭日东升家住绿水青山处,下联是云蒸霞蔚人在清风和气中,横批美好家园。

最回念的童年时光,当数那臭牡丹丛中捉蝴蝶了。春天,房屋周边的沟壑旁、田埂上、小溪边,无不开满臭牡丹花。不由得想起那首脍炙人口的《牡丹之歌》: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只可惜此牡丹非彼牡丹也。花有淡红色,紫红色两种,大得像一个一个娇美的绣球。但不知为何,臭牡丹在家乡不受爱戴,小时摘一两朵把玩,总会被父母骂说臭烘烘的扔掉。确实名副其实;从中过一趟或摸一把,真是臭烘烘的。臭牡丹引蝶而不招蜂,不知道是因为它的那一身臭气呢,还是那一股娇艳的傲气;一朵花球上最多时有六七种蝴蝶,少时则有两三种;有凤蝴蝶、斑斓蝴蝶、灰蝴蝶、粉蝴蝶、蓝灰蝴蝶、红蛱蝴蝶等。五彩缤纷的围着花球翩翩起舞,简直是美丽极了。

三两伙伴一起赤着脚,用那竹圈裹了一层又一层的蜘蛛网,小心翼翼的步步靠近,犹如人生一次豪赌,生怕惊飞了这人间的不速之客。几个时辰下来,透明的小袋子里就装不少的蝴蝶了。特别那又大又美的凤蝴蝶,有半个巴掌大,黑色的五彩翅膀在手心里频频扇动,乐得爱不释手。不知为什么,渐渐长大以后,臭牡丹隐隐的没有了,蝴蝶也约约不见了。就像这纯真的童年一样,只是一个美梦!是不是越长大失去的的越多呢?又或许人从生到死就是一个不断的失去与得到的转换过程!但往往人的眼睛都很肤浅,只看见自己的失去,从不满足于自己所得到的。

门前的小河,流走了童年的真,却留下了童年的梦。炎热的夏天,带上竹编制的撮箕和一个大的玻璃瓶或塑料瓶,把牛儿放进小河里较深的潭水处沐浴,我们就河上河下的露鱼去了。一人用撮箕在下游接着,一人从上游往下,用脚或棍子左右往里驱赶,再迅速抬起,便有很多鱼儿在撮箕里活泼乱跳起来,一会儿功夫就把瓶子装满。兴高采烈的小路上被忙活的大人们揄扬一番,更是洋洋得意忘形了。殊不知这是大祸临头的前奏:牛儿洗完澡饿了去寻觅吃的,把人家庄家吃了,被庄家主牵了回去,并怒火中烧的大骂一顿道:你是哪家的,叫你父母来我家牵牛。心惊胆战的回家向父母禀报,被一顿暴打后哭着鼻子跟着父母去给人家道歉,好言好语诉求一番,都是邻里乡亲的就不一般计较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那都是辛苦种出来的啊,可惜年少无知,当时只顾着好玩了。门前的这条小河不知露了多少人的童年,美了多少人的梦!

抓小鸟,捕蜻蜓,捉萤火虫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了。屋檐下的、树枝丫上的鸟窝都被掏得一空,弄得小鸟家毁蛋碎,生活不得安宁。捕蜻蜓同样用竹圈裹上一层又一层的蜘蛛网,因为蜘蛛网具有黏粘性,方便易取。那时候的蜘蛛网和蜻蜓一样多,屋檐下、树上、竹林里、小路旁都结满了蜘蛛网。网上不时的有蜻蜓或蚊子飞撞在上面,就够蜘蛛饱餐一顿了。每个网上都坠着一个花蜘蛛,红色与淡黄色的斑纹很好看,大的个头差不多有拇指那么大。高兴时捉在手里把玩一番,不高兴就随手拍落在地上一脚消灭掉。后来查阅资料才发现花蜘蛛还是一味中药,具有解毒消肿,截疟之功效。可用于蛇咬伤,疔毒疮肿,温疟。

再说捕蜻蜓,裹好网后在路旁,或者林子边,小河里都能捕到蜻蜓。特别是小河里尤其多,手握住长长的竹竿网,隔老远就轻声慢步地靠近,把网慢慢的伸到蜻蜓头上十至二十公分高度,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按下去,成败就在此一举。捕到蜻蜓就会拿与别人的对比分公母,或者捏住翅膀让他们互咬;或者拿一根线拴住尾巴,像放风筝一样放飞。有的蜻蜓为了挣脱束缚,一使劲就把自己的尾巴奔断掉飞走了,我也知道这只蜻蜓命之不久也。现在一回想起来,真不知当时我为什么那样皮熊。

捉萤火虫要选天气,下雨天是很少或没有的。当月色光泽银亮,群星璀璨而万里无云的夜晚,定当是萤火虫出游的最佳时光。对河两面人家闪烁着阑珊灯火,偶尔听到几声猫头鹰唱晚与放哨的犬吠,使夜更加静谧。郁黑的玉米林在月光倾泻下沐浴着日月光华,透过屋檐望去,月亮就像挂在树梢一样。星星眨巴着眼睛,静默得没有一丝风动;借着柔和的月光星辉,乡村的小路显得更加明朗。大人们拖着累了一天的疲惫,在院坝里诉说明天的气象与生活。熊孩子的我们拿着瓶子与网,在玉米林、草丛中、院子里寻觅萤火虫的踪迹。有附在草叶上的,有附在玉米叶下的,有在空中飞舞的……一闪一闪的好似一个个绿色小灯笼。我们分头行动,由于萤火虫飞行速度慢,一会儿功夫便捉得了十几只装进瓶子里。越捉越多,集在一起光闪越亮,瓶子好似一只发光的绿色电灯泡一样美丽。直到大人们吆喝睡觉了,我们才不舍的把萤火虫放飞回夜空。生活在这一方净土,连梦都是香甜的。只是如今的萤火虫越来越少了,是不是因为故乡变了的缘故呢?

在故乡的这片热土上,欢乐趣事无奇之多,至今仍记忆犹新。每每想起,总让人回味悠长而忍俊不禁起来。

故乡一直在蜕变。从泥巴路到水泥路;从砖瓦房到平房;从上山下山到阔气轿车……也许原来的模样已经远去和模糊不清了,但她依然如故地在我的心中沉淀发酵。像一颗永不褪色的宝石,像一杯清淡回甘的绿茶,像一壶陈酿的美酒,像一盏在记忆的长河中永远漂浮不沉的灯塔。

当我为了生活不得不远离故土时,总是在乡愁情结中摆渡逝去的岁月。我相信每个人都爱故乡,永远也不会忘了自己的故乡。故乡是我们生命的起点,是我们行走天地间扯不断的根,是我们一生不变的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