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多功能艾灸仪

多功能艾灸仪在保持传统艾灸使用艾绒的基础上,消除了艾灸燃烧冒烟污染环境、操作不便、效率低下等弊端,通过电子加热和磁疗作用,充分利用艾绒的有机成分,可同时对多个穴位施灸。经20余年国内外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其可完全替代艾炷灸、艾条灸,并可实施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及温针灸、发泡灸、化脓灸等(图2-4)。

图2-4 多功能艾灸仪

【仪器原理】

主要应用磁疗方法、微电子、计算机技术,以不燃烧为特点,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穴位,以达到治疗保健的目的。多功能艾灸仪将用艾绒制备成专用的艾炷或艾饼,安置在具有发热元件及磁化装置的艾腔中,将灸头用可调整松紧的缚带固定在施灸穴位上,当专用艾炷或艾饼被加热后,患者的皮肤同时被加热,毛孔舒张,使艾绒的有效成分迅速通过穴位经络,从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磁疗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操作方法】

1.艾灸仪内部程序

内部程序已经设定工作时间为30分钟,灸头温度为45℃,若其符合要求,只需按启动键,艾灸仪即可正常工作。

2.艾灸仪时间调整

艾灸仪工作时面板显示实时的时间。首先按“设置”键将面板显示切换到设置状态,然后按“时间调整”键,增加或减少,每按1次键调整时间间隔为10分钟。最后按“设置”键返回实时显示状态。

3.艾灸仪温度调整

艾灸仪处于实时显示状态时,首先按“设置”键将面板显示切换到设置状态,然后按“路数切换”键,切换到需要调整温度灸头那路,然后按“温度调整”键调到所需要的温度,最后按“设置”键返回实时显示状态。

4.查看各路温度显示

若艾灸仪处于实时显示状态,按“路数切换”键,此时温度显示此路的实时温度数值。若处于设置显示状态,按“路数切换”键,此时温度显示此路的设置温度数值。

【临床应用】

可用于疼痛性病症,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静脉炎、末梢神经炎、关节炎、腰腿痛、腹痛、扭伤红肿疼痛;内科病证,如感冒、头痛、失眠、痢疾、流行性腹泻、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皮肤病证,如带状疱疹、白癜风、斑秃、银屑病、冻疮、神经性皮炎、寻常疣、黄褐斑、腋臭、鸡眼等;儿科病证,如脑积水、流行性腮腺炎、婴幼儿腹泻、小儿厌食症、小儿遗尿症等;五官科病证,如近视、麦粒肿、开角型青光眼、老年性白内障、过敏性鼻炎;妇产科病证,如子宫脱垂、习惯性流产、外阴白斑、胎位不正、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

1.产后尿潴留

针刺治疗,选取远端穴位阴陵泉(双侧)、三阴交(双侧)、足三里(双侧)。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配合艾灸,使用多功能艾灸仪,选用4个电极分别置于气海、关元、中极及双侧水道穴。治疗时间30分钟,温度调至45℃。每日1次,共治疗2次。使用多功能艾灸仪艾灸,温度可调,避免烫伤,且无烟环保,疗效确切,产妇易于接受。

2.寒湿腰腿痛

取环跳、委中、大肠俞、承扶、承山、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丘墟、悬钟、风市、腰阳关、膈俞、局部阿是穴,对患处进行温灸治疗,预热2分钟后,艾灸仪距离患处5~10cm,每次20~30分钟,以患者自觉温热为宜。连续治疗2周。

3.高血压

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艾灸仪艾灸的治疗方案,在常规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每日1次)的基础上加用艾灸仪治疗。以关元、双侧涌泉、百会、双侧足三里和内关为主穴;选用配套的艾绒材料,每次应用艾灸仪治疗时要调整其温度指标,保证温度不高于50℃、不低于40℃。每天上午治疗1次,每次治疗半小时左右。共治疗4周。可根据病情或人体不同部位的耐受程度,调节施灸温度,进行温和灸和发泡灸;而且可以同时对多个穴位施灸,节省人力物力。

4.原发性痛经

将艾叶3g、巴戟天3g、没药3g、赤芍6g、五灵脂3g、蒲黄9g、延胡索6g、川芎6g、当归9g、小茴香3g、肉桂3g、干姜1g碾成粉末,以黄酒搅拌成糊状,制成厚0.5cm、直径3cm的药饼。患者取俯卧位,取子宫、三阴交、中极、关元穴,将药饼放在所选穴位上,以多功能艾灸仪进行隔药饼灸,并结合具体情况,调整艾灸仪的温度,每次艾灸30分钟,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可有效改善病情,缓解疼痛,且安全性高。

5.胃脘痛

胃脘痛证候可分为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湿热中阻、瘀血停胃、胃阴亏耗及脾胃虚寒。治疗时,可以取足三里、合谷和内关进行隔姜灸,此三穴适用于胃脘痛所有证型。准备好艾灸仪,将艾绒置于艾腔中。患者取仰卧位,将生姜横切成厚度约2mm的姜片,在姜片上用细针扎10余个小孔后平铺于施灸穴位,将灸头放置于姜片上并用缚带固定,以患者感觉不到压迫感为宜,加热艾腔进行隔姜灸。温度控制在30~50℃,以患者可耐受为宜。每次30分钟,每天1次。隔姜灸有通经活络、理气止痛之效,有助于减轻痛感。需要注意的是,多功能艾灸仪不适用于阴虚体质、热性体质、生理期女性、高热患者及身体肿痛者。此外,艾灸时需注意避风、不可过饥过饱,艾灸后不饮冷水、不洗冷水澡,需多喝温开水。

6.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

因不可避免的医疗活动所产生的动静脉内瘘,可以通过中医外治法缓解甚至治疗,无痛苦,无副作用。多功能艾灸仪利用电磁技术温和发热,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并缓解血管痉挛,降低肌张力,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同时,结合热疗对改善内瘘血流量、促进其发育成熟也有较好作用。

7.肿瘤化疗胃肠反应

取穴:神阙、关元、足三里、中脘、天枢、大肠俞。使用多功能艾灸仪,每日灸神阙、足三里、中脘各1次,每次30~40分钟;伴腹泻者加关元、天枢、大肠俞。症状改善后,治疗时间改为每次30分钟,施灸温度40~45℃。

8.周围性面瘫

取穴:阳白、颊车、翳风、合谷。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可用连续灸,温度40℃,时间30分钟,每日1次,7次为一个疗程,一般治疗2~5个疗程。如在2个疗程内治愈者,继续巩固治疗2个疗程;如5个疗程后仍未治愈,则停止观察。多功能艾灸仪是一种将艾灸原理与现代电子技术和磁疗方法相结合的新型治疗仪,既可调节面部局部经气血脉,又可调节经脉气血,使之充和条达,经筋得养,面瘫自复。取阳白、颊车、翳风等穴,疏调局部经气,温经散寒,濡润筋肉;循经远取合谷,亦有“面口合谷收”之意。

9.膝骨关节炎

患者取坐位,患侧膝关节屈曲90°。取血海、梁丘,垂直进针,针刺深度1~1.5寸。用3寸毫针,针尖向膝关节中心刺入内外膝眼2~2.5寸。得气后捻转,以酸胀感传到膝关节深部为度。留针并安置艾灸仪灸头。先将4个圆形艾袋用三棱针从中心通开一小孔,将每个艾袋经此孔穿过各针针柄,放置于皮肤上。再将4个艾灸仪灸头从灸头中心的温针孔穿过针柄,放置于艾垫之上。每个灸头用1cm×20cm长条形胶布2条交叉固定。设定每个灸头的温度,以患者感觉舒适温热为度,留置30分钟。其间可捻转针柄行针2次。治疗结束先除去胶布、灸头及艾垫,再行取针。

10.失眠

取穴:百会、关元、神门、安眠、三阴交。将专用艾炷放入多功能艾灸仪灸头内,固定在穴位上,仪器直接设置为温灸,接通电源,启动开关,可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调节温度,灸后以穴处潮红、微痒、有蚁行感为宜。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0日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注意事项】

1.施灸时要思想集中,不要分散注意力,以免艾炷偏离穴位。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根据处方准确定位施灸部位和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因施灸时需暴露部分体表部位,故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季高温时要防中暑。

4.化脓灸或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疱,产生灸疮,切忌刺破,避免感染。如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抗生素。

5.掌握施灸的程序,遵循先上后下、先阳后阴的灸治顺序。如果上下前后都要取穴,应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再灸下部。也就是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依次进行。若不按顺序后灸头面,往往施灸后有面热、咽干、口燥等不适,即使无此反应,也应当按顺序施灸。

6.注意施灸的时间。一些病证有特定的施灸时间,如失眠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空腹和饭后立即施灸。

7.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施灸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增加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施灸。

8.防止晕灸。晕灸不多见,其表现为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晕倒。